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Lisa Hsu
舉個簡單的例子:李小龍精武門有DTS 5.1版,畫質也是滿檔,但你買回來,光聽蕭的聲音就知不行,畫質也很差,這是怎麼回事?
答案很簡單,規格不代表一切。精武門母帶品質不好,就算後來轉帶壓片時,用最先進的規格也沒用。
所以我的疑問,就在於錄製母帶時,錄音配備有無更新,以跟上新規格SCAD的功能。但實際上聽普通CD時,就發現除非出唱片的人就是作曲家,對音質很挑,才捨得砸錢改進母帶音質。錄音設備很貴,一般廠商多半會將本求利,舊的錄音設備只要沒壞,能撐就撐,以致傳真度不好,連CD的功能都沒發揮到極限,遑論SCAD?
|
以上言論似乎是認為舊錄音就會比較差, 事實上應該要把錄音技術分為類比跟數位兩個時代, 而類比錄音技術早在60~70年代就已經非常成熟了, 很多音響迷心目中的發燒錄音也是多為這個時代的產品, 不信翻翻TAS榜單就知道了, 到了80年代, 數位錄音開始起步, 由於預設的規格太差, 無法真實捕捉音域的全貌(在15K~20K每秒取樣率小於3次, 無法完整呈現波形), 導致很多發燒音響迷至今仍死抱著LP不放, 現在好不容易有共識發展高取樣多音軌的數位錄音, 雖然仍在起步階段, 不過成績已經相當可觀, 至少以前的類比老錄音透過新規格得以有更接近LP的表現甚至在某些方面是超越的, 而一些在80~90年代的數位老錄音(指44.1K取樣者), 由於規格就是這麼差, 改用SACD, DVD-A裝也是枉然, 這是一定要區分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