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Lisa Hsu
以目前普通CD規格而言,能把音質錄得很好,把CD規格用滿的唱片,數量著實不多。
這時搞個SACD,說規格更上一層樓,但那些開錄音室的大老爺們,卻捨不得砸錢更換錄音設備。僅把後端轉帶子的規格換一換,真不知意義在哪裡。
除非普通CD張張滿檔,否則我對SACD實在興趣缺缺。
|
科技的洪流有時候不是個人所能抵擋的.早期愛迪生發明留聲機.那時的錄音設備只是一個喇叭口加上一根針.而那時的載體只不過是一張薄薄的金屬片.當然.談不上什麼錄音品質.
隨後的唱片.錄音帶.cd.dat.md.sacd.dvdaudio.等等.不但是一頁媒體的進化史.也是一波波科技的洪流.若再加上紙捲錄音.鋼片錄音.簧片錄音.紙盤錄音等等的載體在內.由簡入繁的進步.實在不是哪一位個人所能抵擋的.以現今的情況來說.要想買上一張喜歡的LP.困難度可能要比買CD高上不少.所花費的費用更是要高上許多.
而音響發燒友如果要玩上一套純類比的音響(目前確實有不少玩家認為類比比數位要來得好聽).更不是一般人所能touch的.所以.雖然人的聽覺停留在過去.但是科技的洪流卻推得人們不得不往前.其中最大的關鍵點就在於經濟的因素上.
以小弟初踏入cd的世界時為例.在民國73年購入第一部cd player.當時市面上還買不到cd.所能找到的軟體只能透過音響店家代為購入.而且價格上都在700元以上.當時甚至於還有cd出租店這個行業.裡面的title絕大部分都是以前LP轉錄製的CD.現代的錄音少之又少.然而曾幾何時.CD已成為主流媒體.TAPE漸趨式微.LP幾乎絕跡.憑藉的就是價格上.使用上的優勢.相同的.86年時購入第一部DVD/LD PLAYER.當時還找不到三區的DVD.過幾個月華納出了12個三區TITLE.價格通通在千元以上.曾幾何時.二千多元就可以買一部有P-SCAN的DVDPLAYER.買一本雜誌還送三張DVD.流行的速度之快實難想像.原因無他.價格的因素.
再來談到錄音的品質.以現今音樂界所公認的大師(在此以古典及爵士為界).所推崇的作品.所讚賞的錄音.絕大部分都是無法重新錄音的作品.卻能從LP.TAPE.CD.一直到目前的SACD.一再的被重製.人們所重視的無非是音樂的本身.作品的內涵.個人以為.與錄音的設備.錄音的品質並不能畫上等號.
唯一能阻礙流行本身的因素.還是一樣.價格而已.
大約一年多前.SACD一張動輒一.二千元.能撥放SACD的機器.經常在五萬元以上.以這樣的價格.這樣的品質比較之下.實在稱不上物有所值.也實在想不出能夠流行的理由.但是現在的情況呢?機器一萬出頭.片子價格與CD相當.這樣的情形之下.實在想不出不流行的理由.以這波環球的片子為例.幾乎是以搶購的現象來形容不為過.假若此後廠商均以此價格為常規而非特例.相同的價格.實在很難讓人捨SACD而就CD.
以上.個人淺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