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jor Member
|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企鵝
jcbro兄您也混到這裡來了
我正要提醒大家注意一下背面標示的問題.
Deutsche Grammophon 有標示母帶年份及SACD製作年份,不過確實有幾片錄製的效果是不太好的(以SACD水準而言) .使我對該公司製作的SACD都特別小心.
另外也有48Khz/24Bit PCM錄製的SACD層的片子, 還有寫得很含糊的片子 "原母帶多軌錄製" .也有5channel DSD錄製也有6channel DSD.
另外有 DDD 及 ADD 三個字標誌也要注意 , 代表為何就請了解的人說明一下了.
還有一堆的,大家可以一起來做功課
有DSD標誌並不代表是 DSD Recording
|
 不小心逛進來這潛水了一段時間
關於舊錄音轉製的問題我覺得為何慕特那張是新錄音卻反而規格上比卡拉揚的還差, 原因應該是在母帶, 慕特那張是數位錄音, 所以可能原本就是以44.1Khz的取樣率錄好的, 雖然轉製成SACD格式也僅能提升儲存與後製時的位元數而已, 音質上的提升可能有限, 而卡拉揚那塊因為是類比錄音, 所以remaster時可以用較高的取樣率來轉製成數位母帶, 當然取樣率越高越可以接近類比母帶的音效表現, 音質的好壞取決於母帶的品質, 所以反而ADD的比較沒問題, 如果唱片公司有良心的話應該不至於再用44.1K來過帶, 反而是DDD的要比較小心, 如果原本錄音時的取樣率就只有44.1K或是48K的話, 規格無論再如何提升也是難逃母帶品質的天限啊! 當然最好就是一開始就用DSD recording, 這樣才能發揮SACD的極限
ps. 以上純屬推論, 若有錯請指正, 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