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個小時,感想只有兩個字:「好爽」
換了電源線真的有差,聲音怎麼聽都不像廉價DVD的表現....
畫面其實改善不大,暗部層次有好一些,畫面穩定度跟細節表現略有提升,最重要的是「輪廓變清楚了」。
跟VM迴路的感覺不一樣,VM是把輪廓刻意加強 (EX:垂直黑線會變粗,看動畫會很痛苦),
而改過的343,在維持原先的線條粗細的情況下,讓輪廓邊緣更為清楚浮凸,光影細節、暗部層次的表現也更好。
但是,這些是用動畫片才比較看的出來的。
後來我用了小光演唱會跟夏綠蒂那張美聲序曲(裡面比較清楚的幾首)來看,改善就沒有那麼明顯...至少輪廓上的提升完全看不出來,就只有暗部跟細節表現略好一些而已。
也用VIDEO ESSENTIAL測試過,這次換線與併電容,並沒有讓顏色偏掉。
(註:我一直認為暗部表現與"避震與電源"有很大的關係,有540條水平解析度的DV545,在暗部表現上就被前一代但高一階的DV636打假的。)
聲音的話,我已經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如果改過的廉價DVD(DV353現在只要四千多塊)都能有這種表現,那真的是沒什麼必要去買幾千元的廉價CD唱盤了...
一開始先用兩聲道聽,天啊,聲音變的好厚,細節更多,音場更寬,空間感更好.....PIONEER最為人詬病的「硬冷尖薄」,完全聽不出來了....
接著換上多聲道軟體,哇.......這改善更大,包圍感整個出來了,更不用說動態等等了,反正音響二十要想得到的幾乎都有進步...
不過,呃,有點矯枉過正了,從一開始換成BUSS的厚聲保險絲、之後貼上瀝青膠帶增加阻尼,到現在換電源線併電容,雖然是讓刺耳的狀況不會再現,但聲音有一點太渾厚了...
雖然中低頻密度增加是好事,但同時不能增加高頻量感跟細膩的話,會有一種「變悶」的感覺...當然,只是感覺。
(這麼形容吧:本來如果量感上,高:中:低=6:3:3,現在變成7:6:6,都有提升,但乍聽之下,反而會認為是高頻變的有點暗、悶...)
不過啊,矯枉過正之中最糟糕的一點是:
"VOCAL變的好「壯碩」"
我不是那種蔡琴式血盆大口派的啦...(狂淚)
更糟糕的是,本來碰到這種狀況,最好的方法是用「喇叭擺位」來解決,但現在三台訊源(LD、CD、DVD)的「聲音走向跟高低頻量感平衡度」完全不一樣,看片也就算了,用LD跟DVD放起音樂類片子時,那問題就很大了....>_<
還是那句話:「改變不一定是改善,改善也不一定就是好事」
的確DV343的改善很明顯,但又讓我碰到新的問題要去解決了....
最後,附上使用軟體:
[實攝類]
宇多田光演唱會
夏綠蒂美聲序曲DVD
VIDEO ESSENTIAL
[動畫類]
三角心MTV集
拜託老師MTV集
(中譯是我亂翻的...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