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airwolff
A類或許不是很偉大的設計, 但卻是低失真的一條路... 她對於音色的影響, 除了管機外, 小弟並沒有實際且深刻的體驗, 或許下面這篇文章可以幫助大家了解amp的種類與運作方式, 並請各位先進能夠提供更多改善音色的好方式
|
報告網兄,能不能在轉載文章時,附上出處跟作者呢?(這是網路基本禮節)
若是附上網址更好,不必貼那麼多字,一樣可以讓網友看得到,應該是比較節省網路資源的方法....(看這一頁的網友辛苦了,airwolff兄貼了三大篇的簡體字....)
另外,簡體字真的看的很辛苦...講白了是我幾乎看不懂簡體字。
再者,A類、AB類、B類之中,B類會有交越失真,有A的兩者就不會,而除了少數PA擴大器,一般都至少是AB類....所以,未必需要去一味追求「純A類」,這有點被音響圈的人給神格化了....
關於這方面的資料,在google可以很輕鬆的搜尋到一大串,建議airwolff兄先去看看吧,或許在幫助別人之前,先幫助自己是比較好的方法。
(更簡單的方法,買本電子學的書,上面講的很清楚....)
引一段文章過來(出處:志仁音響)
http://www.sbaudio.com.tw/share146.htm
從電子學的角度來看,A類放大是最理想的工作原理,不過由於A類工作時的效率很差,大部分的能量都變成熱給消耗了,因此,A類擴大機想要設計成高功率的成本相當之高,再來因為其熱量的消耗必須擁有大型散熱片或是散熱風扇,體積及重量也不可能適度縮減。B類放大則是三種方法中最有效率的做法,成本低且效率高,不過因為它無法避免交越失真,在聲音的表現上也最差,因此除了特殊大功率的擴大機以及專業PA市場之外,純音響或是AV市場甚少有B類擴大機的出現。今日一般我們所見到的擴大機絕大部分都是AB類的設計,AB類等於是截A類的長補B類之短的綜合體,成本、效率以及品質都能達到相當的均衡。
這樣子不是可以很簡單的把A類解釋清楚嗎?不需要勉強自己去看三大篇的簡體字...
最後,再引一段梁老的文章過來,後面紅色是我標示出來的,請留意那段:
http://www.acanddc.com/word1.htm
請記住負載的重要性,因擴大機諸多特性皆與負載有關。前級擴大機都是A類,道理很簡單,它的負載(後級)是高阻抗,只要設定一點點電流就能讓它工作在A類。但是後級擴大機的負載是低阻抗的喇叭,電流要設定的很高才能讓它工作在A類。但A類工作雖然失真低,熱度及耗電卻非常高,單聲道A類100W後級的靜態功率消耗高達270W。
晶體後級以AB類為主流,但在設計上採主動式偏壓,讓偏流隨著輸入訊號變動,這樣就比較接近A類的低失真,而且沒有A類的高熱及功率消耗。同樣是50W輸出,有人認為A類擴大機比AB類擴大機夠力。不是沒道理,因A類工作時,電流/耗損都高,故元件選用特別考慮周到。但AB類擴大機設計得當,特別是大電流,音質也絕不遜於A類。因為A類並非萬靈丹,它解決了某些問題,但也引發其它問題,特別是因高熱極易造成功率晶體特性大幅變動,例如hFE值降低、漏電流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