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系統組件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9)
- - Active PFC入門靜音款-CORSAIR VX450W Power Supply實測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760367)
|
---|
Active PFC入門靜音款-CORSAIR VX450W Power Supply實測
一般在購買PSU時,大部份都會想到有無主動PFC的功能
尤其在能源越來越短缺的時代,此功能更顯得重要 但是比較價格後,無主動PFC的價格往往低上許多,也令人常常選擇價格較低的版本 若預算高一些的消費者,通常在考慮2000~2500台幣(70~80美金)入門主動式PSU時 選擇ZIPPY 400W佔比較多數,除了製造產地以外,品質與穩定也是有口碑 不過G1 400W還是有個小缺點,那就是散熱風扇使用8cm,噪音會比較高 此次的主角-CORSAIR VX450W 價位大約在2300元台幣(約70美金),通過80Plus認證 先來看產品外包裝,清楚的標示五年保固 ![]() 背面也有多國語言詳細介紹 ![]() 內附說明書.電源線.整線束與CORSAIR貼紙 ![]() PSU使用類似棉質的袋子包裝 ![]() VX450W本體 霧面處理的外殼,質感佳 ![]() 使用12CM風扇散熱,強調低噪音 ![]() 接頭方面 24PIN/8PIN/4PIN ATX電源 Floppy X2 4PIN X6 SATA X6 PCI-E 6PIN X1 ![]() 詳細規格 單12V輸出高達33A ![]() CPU:INTEL Core 2 Extreme QX6800 MB: FOXCONN MARS P35 DRAM:CORSAIR Dominator TWIN2X2048-8888C4D VGA:ELSA 8800GT 512M HD:Seagate 7200.10 320G POWER:Corsair VX450W Power Supply Cooler:Thermaltake V1 ![]() OS下設定值 ![]() OCCT是個不錯的PSU測試軟體 測試中,可以讓四核心CPU處於滿載狀況 CPU電壓的變化,這點與主機板設計比較有關 大約落在1.3~1.34V,以四核滿載的負載,表現屬中等 ![]() 3.3V 大約落在3.265~3.28V,電壓落差在0.5%以下 ![]() 5V 大約落在4.68~4.77,電壓落差在2%左右 ![]() 12V 大約落在11.91~12.05,電壓落差在1%左右 ![]() OCCT主要是測試OS狀況下,CPU/RAM滿載時,其3.3/5/12V的電壓變化 對於每張主機板電壓顯示的誤差或使用高階VGA的狀況,並無法反應這方面的能力 CORSAIR VX450W Power Supply 優點 1.五年保固,包裝在一般水準之上 2.外殼質感佳,使用12CM風扇散熱,運作時噪音值低 3.Active PFC,通過80Plus認證 4.各式接頭數量足夠使用,線材也較長 5.價格在70美金左右,有不錯的C/P值 缺點 1.在某些地區,能見度需要加強 此款Active PFC且也通過80OPus認證 加上使用時相當靜音,搭配四核心CPU與8800GT超頻時也可以穩定運作 相信會是對被動PFC PSU以外的消費者,提供新的入門選擇:) 下款主機板測試 DFI LANParty 790FX-M2R ![]() |
請問 風大 ~
這款POWER大概何時上市呢? :shy: 除了Y購 跟 P購之外,這次一般的店家(光華)能見度會提高嗎? 謝謝分享測試 :yeah: 我對這款有點興趣 :agree: |
希望會有300W左右的版本,以及更大的舖貨量 :p
|
為什麼是做成單路12V呢..........
|
引用:
小弟也有這個問題,因為之前看到討論,雙12V好像是intel的規範,而有些power則是做成單12V,就不知道兩者的差異在哪?(好像有人比較喜歡單12V) 另外能請問這顆power也是海韻代工的嗎? |
引用:
這點小弟也不清楚 網路購物似乎比較容易看到 :ase |
那張代測的DFI LANParty 790FX-M2R... :hungry: 看起來超讚的 :hungry:
不過一想到可能還是掛SB600 :nonono: |
|
引用:
是sb600沒錯...ATI下一代南橋已經好久沒改款了 :think: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7:30 P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