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儲存媒體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20)
- - 【開箱簡測】Acer Predator GM9 2TB PCIe Gen5.0 x4 (HMB) NVMe SSD 效能簡測 (圖多)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214903)
|
---|
【開箱簡測】Acer Predator GM9 2TB PCIe Gen5.0 x4 (HMB) NVMe SSD 效能簡測 (圖多)
過去一年,PCIe 5.0 HMB架構SSD的推廣似乎沒像PCIe 4.0 HMB SSD來得順暢。
首先推出PCIe 5.0 Gen5x4 HMB架構的是Phison (群聯)的PS5031-E31T,根據 官方的資料,架構採4C/16CE,最高支援8TB容量,循序讀取/寫入速率都超 過10000MB/s,隨機讀寫速率最快達1500K IOPS。 這規格看似跟入門級的帶DRAM Cache的PCIe Gen5x4架構很像,可惜的是似 乎推不太動,國內廠商除了MSI推得較積極些,其它以往較偏重於Phison主 控的協力廠商似乎較少推出E31T主控產品。 隨後Samsung推出990 EVO Plus,亦採取HMB架構,較可惜的是它的傳輸 匯流排為PCIe Gen5x2,實際傳輸匯流排還是只有PCIe Gen4x4。 今年SMI(慧榮)順勢推出HMB PCIe Gen5x4架構的主控,型號是SM2504XT, 循序讀取/寫入速率最快約11500/11000MB/s,隨機讀/寫最高約1700/2000 IOPS,較Phison E31T略有提升,只是目前無相關主控的零售商品可買。 六月中,電商網站掛出Acer Predator GM9,根據電商的文宣資料,這款SSD 同樣採取HMB架構,連續讀取速率一舉提升至14500MB/s。有意思,衝著這速 率讓人有想嘗試的欲望。 與GM9000相似的,同樣提供銅箔石墨烯複合散熱片,採單面PCB設計,最高 容量達4TB。 循序讀取速率拉高至14500MB/s,幾乎貼近目前高速DRAM Cache Gen5x4 SSD, 連續寫入速率目前似乎頂在HMB架構的極限值11000MB/s。 官網針對SSD散熱機制,作了詳細的介紹。 官網提供了GM9完整的功能架構說明,亦提供Acronis True Image正版軟體, 並提供五年保固等說明。 GM9官網的規格資料如下,若要追求最高效能,需購買4TB容量,2TB容量的 規格算是折衷。 GM9的規格與佰維(Biwin)的Black Opal X570幾乎一模一樣,GM9的售價較貴, 基於某些因素,最後還是決定入手GM9。 以下利用手機簡單拍照,若有傷眼處,敬請見諒。 外紙盒沿用GM9000黑色系風,左上方的雷射貼紙上有數字,不知代表什麼 意義?左下角標示產品型號,右下角標示SSD容量。 外紙盒側標標示著GM9,方便店家陳列辨識用。 外紙盒底部簡述產品規格外,提供透明窗格讓消費者可以明確知道購買的容 量,代理商為增你強。 內盒仍採用透明盒,附上一顆固定螺絲,同時附上十國語文的產品說明書。 這次GM9的散熱片未直接黏上,採分離擺放,供使用者自己評估要採用主機板 廠散熱或是Acer的散熱片,正面印上型號LOGO。 散熱片的背面可見其銅箔材質,貼心附上保護貼,避免拆封使用前因環境因 素可能銅箔氧化的窘況。 SSD正面從金手指處起,依序布局主控、NAND Flash,因是HMB架構故無快取 記憶體布局,這也是HMB SSD常見的布局方式。 SSD背面貼上產品保固貼紙,採單面布局設計,沒有任何NAND Flash在此面。 SSD主控是Maxio (联芸科技)所提供,這家公司過去在PCIe Gen4x4 HMB主控 的效能算是不差的,順勢推出了PICe Gen5x4 HBM主控MAP 1806A。目前除了 佰維/Acer推出搭載同款主控的SSD外,另外就是海康威視的C5000系列。 Maxio MAP180x系列主控首次現身約莫在2024年4月左右,分為三款型式,分 別是MAP1803、MAP1802、MAP1806。除了MAP1803是企業等級主控、MAP1802與 MAP1803都是消費等級的主控。 Maxio MAP1803 PCIe Gen5 SSD Controller (Enterprise-Grade): 23x23mm 16CH*8CE @ 3200 MT/s Up To 64 TB Capacities 14,000 MB/s Read 13,500 MB/s Write 3500K IOPS (Read) 450K IOPS (Write) Maxio MAP1802 PCIe Gen5 SSD Controller (Consumer-Grade): 9x13mm 4CH*8CE @ 4800 MT/s Up To 8 TB Capacities 14,800 MB/s Read 14,400 MB/s Write 3400K IOPS (Read) 3500K IOPS (Write) Maxio MAP1806 PCIe Gen5 SSD Controller (Consumer-Grade): 11x14.5mm 8CH*4CE @ 3600 MT/s Up To 16 TB Capacities 14,500 MB/s Read 14,000 MB/s Write 3500K IOPS (Read) 3500K IOPS (Write) 若依規格概分,顯然這三款主控似乎可以支援DRAM Cache或DRAM-Less兩種 方案,而MAP1806其DRAM-Less方案的循序讀寫速率已經接近PCIe 5.0 SSD的 理論速率,有效地降低了產品的生產成本,同時還顯著減少了功耗,有助 延長設備續航時間。 以下是Tomshardware網站整理的比較表: SSD搭載的NAND Flash是佰維自行封裝的顆粒,型號為BW29F4T08EMLCHQM,據 說就是Micron B58R 232-layer TLC顆粒,單顆容量512GB,合計四顆共組成 2TB容量。有點可惜的是,既然是搭載232-layer TLC顆粒,為何不採用單顆 容量1TB,只要布局2顆NAND Flsh就好。 開箱結束,上機去。 本篇以X870E平台作為測試平台,主要是因為Z890平台的Gen5x4 連續讀/寫速率 仍有被限速的問題,Z890平台對於非Phison系主控在連續/隨機讀取速率限速的 問題,不知何時才能解決。 測試環境簡述: M/B: ASUS ProArt X870E-Creator WIFI BIOS 1504 CPU: AMD Ryzen 7 9700X RAM: 十銓 T-Force DDR5-7200 24GBx2 OS SSD: Samsung 9100 Pro 2TB Gen5x4 測試SSD: Acer Predator GM9 2TB Gen5x4 SSD散熱器:GRAUGEAR G-M2HP04-F Case: Corsair CARBIDE 678C OS: Windows 11 Enterprise 24H2 64-bit Driver: Windows Default NVMe Driver 透過Crystal Diskinfo觀察,採用NVMe Express 2.0協定,傳輸模式為PCIe 5.0x4,剛上機溫度為攝氏44度。 連續性高負載測試中,CrystalDiskInfo顯示最高溫僅約攝氏60度。 HWiNFO64顯示這款SSD有兩組溫測感應點,Drive 2顯示連續高負載測試的NAND Flash最高溫度為攝氏60度;Drive 3顯示主控在連續高負載測試的最高溫僅約攝 氏64度,算是運作溫度較低的SSD系列之一。 AIDA64 Read Test Suite,設定檔案容量為1MB及8MB測試。 隨機讀取速率約8673~11096MB/s。 AIDA64 線性讀寫測試,設定檔案容量為8MB。 線性讀取曲線相對平穩,平均讀取速率11051MB/s;線性寫入曲線過容量值約28% 後因SLC Cache耗盡出現明顯降速降速,除一度降至約250MB/s,其餘多數時間的 寫入速率介於1200~2000MB/s,平均寫入速率3417MB/s。 AIDA64 隨機讀寫測試,設定檔案容量為8MB。 隨機讀取曲線前半段還算平穩,容量值約65%後抖動幅度略擴大,整體還算穩定, 平均讀取速率10937MB/s;隨機寫入曲線非常見的走勢,似乎有應用到SLC Cache, 容量值約9%前的隨機寫入速率多有8400MB/s以上,當SLC Cache耗盡後,隨機寫入 速率降至約1200MB/s附近至結束,平均寫入速率2060MB/s。 AJA 設定影片格式為3840*2160 4K RED HD解析度,編碼為16bit RGB,從256MB~64GB 全測一輪,抓取幾項結果。 讀取速率9210~1147MB/s、寫入速率8781~9027MB/s。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分別設為Compress 0Fill或Compress 100% (Incompressible模式),勾選Write-Thru選項,從1GB~32GB測一輪,抓取幾項結果。 Compress 0Fill 模式: Compress 100% 模式: AS SSD分別設定檔案大小為1GB及10GB,並測試Copy 及Compress Benchmark。 1GB容量,循序讀寫速率11047及9265 MB/s,4K-64Thrd讀取803K iops、寫入1197K iops。 10GB容量,循序讀寫速率10626及9052 MB/s,4K-64Thrd讀取609K iops、寫入313K iops。 Copy Benchmark 測試項目 1GB容量,ISO讀取速率4262MB/s、程式載入速率1648MB/s。 10GB容量,ISO讀取速率4403MB/s、程式載入速率1685MB/s。 Compress Benchmark 測試項目 1GB的讀寫曲線。 10GB的讀寫曲線。 ATTO Diskbenchmark設定檔案長度為64K、64MB、256MB、512MB、1GB、2GB、4GB及32GB, 設定為Overlapped I/O、0Fill及Random模式進行測試。 Overlapped I/O、佇列深度4 (QD4)模式:讀取速率最快13.92GB/s、寫入速率最快 9.89GB/s,32GB容量測試中讀取或寫入速率均見小降速。。 0-Fill型態、佇列深度1 (QD1)模式:讀取速率最快7.39GB/s、寫入速率最快9.13GB/s, 32GB容量測試中讀取或寫入速率均見小降速。 Random型態、佇列深度1 (QD1)模式:讀取速率最快7.20GB/s、寫入速率最快9.16GB/s, 32GB容量測試中讀取或寫入速率均見小降速。 Crystal Diskmark v8.0.6,指定採NVMe SSD並勾選Random及0Fill資料型態,測試 64MiB、512MiB、1GiB、2Gib、4GiB、8GiB、16GiB及64GiB不同容量。 Default (Random)型態:Seq Q8T1的循序讀取速率11436~14898MB/s、寫入速率 9561~10305MB/s,兩者超越官方標示值。4K Q1T1讀取約41~76MB/s、寫入速率介於 316~319MB/s。 0Fill型態:Seq Q8T1的循序讀取速率11223~14916MB/s、寫入速率9689~10360MB/s 皆超過官方標示值。4K Q1T1讀取速率40~773MB/s、寫入速率316~318MB/s。 設定1GiB容量,選取隨機資料型態,測試混合模式(Default Mix)的讀寫效能。 設定1GiB容量,選取隨機資料型態,測試真實世界(Real World)模式的讀寫效能。 eZIOmeter設為乾淨的全碟環境測試 循序讀取速率平均約13872MB/s、循序寫入速率平均約9766MB/s;4K QD32隨機讀取 最快可達1166K IOPS、隨機寫入最快為438K IOPS,隨機讀寫速率皆未達官方標示值。 HDTune v5.75設定檔案容量為8MB,各測試選項結果值如下圖。 循序讀寫測試項目 讀取曲線呈規律性的小幅波動,最高讀取速率10576MB/s,平均讀取速率9606MB/s; 寫入曲線未呈現破圖狀況,初期以約9000MB/s寫入,寫入至400GB後,SLC Cache耗 盡後降速至約3500MB/s後一路到底,平均寫入速率4553MB/s。 隨機讀寫測試項目 額外讀寫測試項目 File Benchmark選項以Block Size 512MB檔案長度為基準,設定50MB、 500MB、2000MB及4000MB,測試Zero與Mixed資料型態。 Zero資料型態 Mixed資料型態 將檔案設為250GB,寫入速率到250GB都沒什麼降速,顯然它的SLC Cache設定應該 超過250GB,若搭配AIDA64的數值推估,SLC Cacle設定值應該超過400GB。 PCMark 10測試,分別系統碟及資料碟模式。 系統碟得到分數為4098、頻寬為641MB/s。 資料碟得到分數為6900、頻寬999MB/s。 3DMark Storage Benchmark:得到4302分,還是有受到點HMB的限制。 3DMark DirectStorage Benchmark:在X870E平台受制於Radeon RX 580顯卡, 開啟DirectStorage反而比較慢。 TxBench設定檔案長度64MB及32GB,分別測試隨機及0Fill資料型態。 0Fill資料模式 隨機模式 將一個約80GB大小的模擬壓縮檔案,從9100 Pro Gen5 寫入GM9,GM9的實際 寫入速率約3.8~4.2GB/s。 將一個約80GB大小的模擬隨機檔案,從9100 Pro Gen5 寫入GM9,GM9的實際 寫入速率約4.2~4.7GB/s。 最後是健康度的測試,寫入超過20.8TB時,CystalDiskInfo顯示健康度會降1%, 若以這值推算健康度降至0%時的TBW寫入量應會高於原廠保固值。 再次強調,目前個人幾乎不太玩GAME,不會有任何掛載遊戲或PS5的測試。 測試至此,作個簡單的測試結論: 優點 1. X870E平台上短程循序讀取速率讓人驚豔,部分測試速率逼近15000MB/s。 2. 部分短程測試軟體,循序讀取或寫入速率超越官方值。 3. 部分短程測試軟體,隨機寫入IOPS超越官方標示值。 4. 雖然是HMB架構,搭載SLC Cache技術,使得最低連續寫入速率仍得以保持10000MB/s附近或更高。 5. 連續高負載運作下的最高溫度控制在攝氏60度內,溫控作得算優先。 6. 單面NAND Flash布局提供使用環境更大的彈性。 7. SLC Cache快取容量推估超過400GB,於Gen5x4環境對測確實有助於維持傳輸率穩定性。 8. 官方提供Acronis軟體、五年保固及1200TBW,就HMB架構SSD而言,保固的品質還算不差。 缺點 1. 4KQD1的讀取或寫入速率相對較弱,但不是弱到很差的地步。 2. X870E平台裡的隨機讀寫IOPS多未能達到官方標示值附近。 3. 當檔案容量超過32GB以上時,實際傳輸率似乎會開始有跟不上而降速的情況。 4. 原廠不提供Toolbox軟體或是SSD Secured Erase功能。 5. 在Z890平台上的連續讀取或隨機讀取速率可能會出現不相容而降速,降速幅度最低至Gen3x4或略低。 以上不專業之簡單測試到此結束,下台一鞠躬,一切的批評希望廠商能見諒, 本文不作筆戰用,若有指教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
引用:
Acer Predator系列現在是個人選用SSD的首選.... 之前是samsung GM7表現很好, GM7000有點太熱情(其實和Samsung 970 Evo Plus 2TB差不多) 最近買的新的是GM7 4TB(怕熱)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5:52 P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