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強制登錄里程? 中古車商內訌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076035)

滄桑v2 2015-04-20 10:44 AM

強制登錄里程? 中古車商內訌
 
引用:
作者中國時報
中古車買賣糾紛頻傳,強制登載里程數呼聲再起,和泰、賓士、太古等原廠車商,及以SUM為首的中古車聯盟業者多表贊同;但坊間獨立中古車商卻反對,認為此舉除侵犯隱私,也會侵蝕利潤,雙方角力愈演愈烈。

台灣每年中古車市成交量逾70萬輛,約為新車市場2倍,超過3000億元商機各方垂涎,但市場卻呈現「朝小野大」,近9成都是未靠行的小型車商,素質參差不齊,近年因調降里程數賺取暴利的爭議,屢見不鮮。

聯盟業者:可減爭議

「早該做了!」國內中古車聯盟龍頭SUM總經理江展魁說,中古車交易糾紛頻傳,與資訊不透明有絕對關係,旗下加盟商長年反應,要查汽車履歷,政府沒有提供、原廠也不給,拿不出完整資訊取信消費者。

江展魁分析,這幾年原廠認證中古車竄起、加入聯盟的車商愈來愈多,反映出消費者對中古車商的不信任,需要透過原廠或聯盟「掛保證」才敢買車,若能強制登載里程,購車時就有資料可比對,爭議會少很多。

日、美均強制登載

參酌國外作法,日本是官方車檢的項目即包含里程數,並登錄在車檢證(即行照)上;美國則有第三方機構AUTOCHECK、CARFAX與各州監理所合作,整合里程、歷任車主、維修保養紀錄等資料,提供付費查詢。


台灣方面,根據現行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39條規定,監理站檢驗內容不含里程數,即便坊間代檢廠均有登記里程之作業,但缺乏標準登錄程序,僅供參考。僅有回廠維修時,由原廠登載的里程數是唯一可靠資料。

TOYOTA認證中古車松江營業所長周志明建議,若能將里程數列入驗車必檢,不只原車主不需再舉證、車商也可降低交易成本及時間,新車主購車時也可確認里程真實性,以保障購車權益,是三方共贏的好政策。

獨立車商:侵犯隱私

面對原廠、聯盟業者力促里程強制登錄,坊間車商多反對,除擔心隱私被侵犯,更擔心資訊透明化後,原廠及聯盟「強者更強」,會擠壓獨立車廠經營空間,到時「不加入聯盟也不行了」。

但有車商私下透露,獨立車商最怕的還是資訊透明後,能做手腳的空間有限,「每輛差10萬、每年賣個3、40台,少賺多少錢?」如此一來銷售中古車的利潤將大打折扣,所以認為政府不要插手,維持原狀最好。


獨立車商拿侵犯隱私來反對? :flash: :flash:

+新同學+ 2015-04-20 10:47 AM

驗車不是會登記里程 過戶不能查嗎?

蔡辛錓 2015-04-20 10:49 AM

車牌也應該收到車內
放外面會侵犯隱私

kelon 2015-04-20 10:50 AM

應該是侵犯他們誆消費者的隱私吧 :jolin:

+新同學+ 2015-04-20 10:54 AM

最常說的不是 車主是女生 不會亂操車























真的是三寶才需要擔心吧

blueck 2015-04-20 10:58 AM

所謂強制不曉得是如何強制?

有回原廠保養的車原廠本來就都有紀錄

沒回原廠只在民間保養的你要怎麼強制?

VincentDX 2015-04-20 11:15 AM

引用:
作者blueck
所謂強制不曉得是如何強制?

有回原廠保養的車原廠本來就都有紀錄

沒回原廠只在民間保養的你要怎麼強制?


新聞就有寫日本美國的做法
開版的還很好心地上色..
多花5秒鐘看一下就可以看到了吧

kawaine 2015-04-20 11:23 AM

引用:
作者VincentDX
新聞就有寫日本美國的做法
開版的還很好心地上色..
多花5秒鐘看一下就可以看到了吧

可是自小客五年後才開始驗,五年內的車就沒輒了?

bigDDD 2015-04-20 11:23 AM

國外真的比較有制度
其實中古車利潤可能比新車好
也難怪一窩蜂在搶這塊大餅

小肥羊 2015-04-20 11:30 AM

引用:
作者kawaine
可是自小客五年後才開始驗,五年內的車就沒輒了?

和泰、賓士、太古等原廠車商,這是關鍵吧!

應該是監理處與原廠保養廠資訊整合,在買賣過程中可以查到保養使用里程數,
至少保固期會乖乖回原廠,對原廠也是利多阿!保固期不乖乖回廠,你的二手車價就....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11:08 A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