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撿到一隻孔雀鴿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052034)
|
---|
引用:
在地上亂啄是正常的 牠需要一些細沙小石子之類的東西幫助消化 也會啄一些細小昆蟲補充營養 要避免牠啄到工廠地板上一些有的沒的話 裝些砂土給他翻也可以 至於紅土和重金屬中毒的關係 我並不清楚 只是賽鴿都在用了 應該沒什麼好擔心的 |
引用:
對呀 我看牠好像吃一些小石頭 但是因為是在工廠不是在大自然 所以我很怕牠吃錯東西 賽鴿好像也都是吃鈣粉 我有問老闆可以吃紅土嗎 他說他賣的紅土主要是幫助消化 鈣粉比較適合 |
引用:
![]() 如果鳥店老闆說飛不起來是不夠健壯的話,那就應該營養照護一段時間可以改善的。上述的膠囊(殺菌)恐怕是抗生素,如果沒有診斷出感染疾病,那麼投予抗生素也會把腸道益菌都殺光光,這樣子會影響消化吸收的,鳥類的腸道益菌同時對攝取物有消化分解作用。 此外,腸道益菌(細菌)殺光時,黴菌就會滋長,鴿子的腸道正常的黴菌是哪種我不曉得,但小弟查過鸚鵡的話通常是念珠菌。正常黴菌過度生長時,就變成黴菌感染了,小弟有一隻鳥寶寶正是因為腳部傷口嚴重細菌感染,經獸醫檢查後投與抗生素治療一段時間,腳部感染改善了,但卻造成腸道黴菌過度繁殖(Candidiasis)後走掉的。 抗生素是雙面刃,使用上的考量還是讓獸醫檢查過再決定是否有使用必要,小小經驗,請樓主大大參考看看了。 |
引用:
amoxicillin 500mg 永信的 |
引用:
您好 老闆叫我餵食膠囊 是說要對付鴿痘 而且老闆覺得這隻鴿子是野鴿 病菌一定很多 最好吃藥消毒一下 我都跟他說鴿痘吃膠囊不會好 而且鴿子大小便都正常 也應該不用吃藥 他還是覺得吃了比較保險之類的 我也知道吃藥不好 但是不知道這麼誇張 所以都不敢連續餵食 都隔一天才餵食一次 目前觀察的大便狀態 油油亮亮、螺旋狀、深墨綠色 會帶點白色液體(尿液??) 不會水水的 我感覺應該算正常 PS: 這個膠囊 會殺死念珠菌、鏈球菌等... 上面寫了很多菌 我沒記載下來 |
引用:
其實我投藥的疑問 就是這種藥應該是人吃的吧 鴿子那麼小隻 就吃這麼大一顆 用量不會太誇張嗎 |
樓主大大您好:
如果誠如salfonxman大大鑑別所言是amoxicillin的話,是殺細菌不殺黴菌的,包含格蘭氏陽性及陰性菌、特別是鏈球菌、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炭疽桿菌、梭狀桿菌、淋病雙球菌、腦膜炎雙球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大腸桿菌、百日咳嗜血桿菌。雖然某些藥典載明『較不影響腸道細菌』,但這邊是針對人類腸道菌種,鳥類腸道菌種與人類是有所差異性的。 小弟查到鳥類投予的抗黴菌常用藥物成分有下列幾種: Nystatin Flucytosine Ketoconazole, Fluconazole itraconazole 然後最重要的是劑量問題,每種藥物投與必須參考實際體重(獸醫開藥都會用電子秤磅過體重),使用劑量必須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小心。如果過量的話會引起鳥寶寶急性肝炎,有可能因此失去一個珍貴的生命。小弟之前的鸚鵡體重約莫一百多克(中型鸚鵡),投予抗生素劑量時只用到1/12小茶匙,真的是很小量,對人類來講是有吃等於沒吃的劑量,但對鳥類來講卻是已經很大的代謝負擔。所以小弟建議要用抗生素的話先給獸醫師評估過鳥寶寶的狀態以及計算過體重會比較好,小小建議,如有冒犯請見諒了。 |
引用:
您好 剛剛仔細去查詢了一下 鴿子大部分的amoxicillin用量 好像大概是50mg 如果這顆有500mg 那不就至少超量10倍 :tu: 之前還陸續吃了3次 無言.... 我不懂鴿子店老闆 為什麼都會餵食鴿子這種膠囊 難道他都不怕牠的鴿子暴斃嗎 他養鴿賽鴿好歹也20多年 心臟怎麼這麼大 目前就先停止投藥好了 反正也鴿子目前除了些微的鴿痘、腳無力、翅膀無力之外 貌似也沒什麼重大疾病 謝謝 |
引用:
如果你有稍微了解一下台灣賽鴿生態,你就能了解老闆為何會這麼做。 台灣賽鴿一生只比賽一次,而且是生命前半年就結束選手生涯,台灣賽制之嚴苛世界第一,更別說海翔比賽時存活率之低,賽鴿是賭具,不是寵物... |
引用:
我無言了.... :jolin: 好險有上來分享文章 才能得到各位的建議 膠囊就暫時停止了 反正目前牠也無大礙 就讓吃吃飼料、發育寶、紅土 慢慢地自行調養 外傷的部分 我會在仔細幫牠塗藥的 希望孔雀鴿能原諒我的無心之過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6:39 P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