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公車司機跟學生互毆事件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216166)
|
|---|
引用:
就是這樣才對,問題是、沒人願意在那時站出來 這就導致後面發生了一堆鳥事 這個動作是在保障司機與乘客雙方的權益 萬一司機算錯(不管是不是故意)呢? 萬一學生真的投錯(不管是不是故意)呢? 請公車他們拿出有效證明的辦法,也許就能督促他們改進投幣箱的機構設置、或識別的作法 那麼將來這種鳥事才不會一再的發生 幫學生補錢,這可能是一般人最慣用的方式,但個人處理方式不會這樣做 因為這樣做問題沒有解決,將來相同的狀況很可能一再重複發生 與司機發生口角的另一個學生、他用的抗議方式本來就不正確 有人比喻說這年紀的學生是"心智不成熟青少年",個人大致上也能認同 用了不好的方式去表達,得到了不好的結果,沒有什麼太大意外 而當下那些"心智成熟"、比較知道用正確方式處理好的大人呢?? 每個都看成是不關己事、默不作聲,如果這就是我們要做給小孩子看的示範....... |
很久很久以前,公車上有所謂的車掌小姐
司機專心負責開車,車掌小姐負責剪票或收零錢 即使如此,車掌小姐仍不免偶有爭議 現在你要將所有事壓在司機一個人身上,未免強人所難 我的建議是:公車上禁止投錢,僅留電子支付 在每個車站附近超商委售電子支付(泛用或專用) 讓司機大哥回歸專心開車 |
我認為公車事件開始時雙方雖都有不滿
但是還在控制範圍 老實講這時候跳出來公親變事主的人能有多少 蠻荒網友認為這是旁觀大人的錯 我就想問他 他自己是否有遇過類似的事情 難道他每次都會捲起袖子跳下來幫他人 不需要事後諸葛在那邊裝義憤填膺 我自己曾在路上遇過汽車臨停斑馬線 我大聲喝斥後駕駛悻悻然地開車走了 我會喊話 是因為這件事影響到我跟其他用路人的安全 我認為自身武力值不高 不需要當和事佬或仲裁者 想當出頭鳥自己儘管去當 別拖他人下水 這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flash: :flash: :flash: :flash: |
引用:
贊成+1 當一堆錢在筒子裡時 司機怎麼分辨誰投錢正確 誰少投錢 不然乾脆設計成像販賣機式的投錢方式 投對錢才會亮綠燈 多的還會找錢 這樣司機就不需要盯著投錢筒看 :flash: :flash: :flash: :flash: |
引用:
的確是這樣, 小時候搭公車是要買車票的,忘了是2塊錢還是3塊錢一張,以及有車掌小姐, 後來就變成投幣箱, 偶爾看到有司機會擋住投幣箱直接收錢。 我經常會覺得許多制度幾十年來是越改越退步, 效率改善沒有,隱患、缺陷一直在累積增加。 前面有人提到公車禁收現金的可行性, 其實我認為完全是可行的,就買票或是電子支付就解決了, 也完全杜絕今天這種事情發生的機會, 博愛座也是,一直出現問題,一直不願解決,一直埋著各種陷阱讓社會出現各種摩擦。 |
專用的電子支付,捷運就有,一個圓圓的,投進去有感應到就行。
委託超商代售,公車只負責收就可以了。 當然一般泛用的電子支付不可廢,上面是指專用的電子支付。 |
引用:
日本用這種投幣機,就只有台灣還在聽音辨錢 https://m.youtube.com/watch?v=nNNPg...20s&pp=2AEUkAIB |
引用:
如果我說我會呢?? 這時候還有什麼話說嗎 在大街上跟人大小聲也不是沒有過,對方做錯事還一副8+9跩樣 不是每個人都會摸摸鼻子當沒事....... --- 有些人大概以為站出來幫忙這種事,就是要準備跟人幹架!! 其實這社會上很多事搬出道理好好講,大部分人即使聽不進去、也都不會太造次,畢竟他們心裡都清楚自己佔不佔理 再說了,就算是道理講不通,不是知道要請警察處理嗎 處理事情本來就是講道理、不是講暴力 (就算你真的有那個實力、也不應該如此) 很多事情用正確的處理方式,都不會往惡劣的情況發展 我看有些人的心態跟觀念真的很有問題....... |
引用:
記得還有一個階段,沒有車掌小姐後 公車司機除了負責剪票,還要注意有沒有人從後門上車 |
一點小事
結果兩邊都在大小聲還演變成街頭鬥毆 非善類 避之則吉 -- 有些路見不平的事 有我自己做不做的判斷條件 還是說一下以前的一點經歷 避免被歸類成沒血淚的 騎車經過看人倒在馬路上 其他大小車都當沒看見 只有我回頭去救 走路遇到車禍時 第一時間撥打110叫交警與救護車 維持現場安全 殘障人士跌坐路旁 上前照護直到他有辦法離開 |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6:56 A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