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音效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6)
-   -   數位聲?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070094)

dynamo 2015-02-13 04:45 PM

我沒說用96K去取樣不會得到更多東西
只是這些多的東西人耳聽不出來
前提是人耳只能分辨22K以下的這個前提是正確的
當人耳只能分辨22K以下時
0/1/2和0/1/2/3/4
最後DA出來 人耳聽到的都是0/1/2的部分轉回的類比聲音而已
這個樓主影片中間有一段就有提到了
當然人耳能不能分辨22K以上就要靠別的理論來證明了



引用:
作者sutl
這講不太對,用44K去紀錄22K時,只能得到0/1/2而已,用88K紀錄可得0/1/2/3/4。(不過10K以上的細節分辨,早就不是人類擅長的領域了)

這就像以前大家看DVD就很滿足了,現在卻開始要求4K。

Audio CD誕生的年代,紅光雷射產生的光洞就是那麼大,規格的設定與當時的技術有關。

另外說到bit,在二十世紀,大家用電腦幾乎都用16bits色深,沒人覺得有問題,現在大家都習慣24bits之後,再去看16bits就會有怪怪的感覺。

人類是習慣的動物,只要習慣就回不去了,但唱片公司一直都是生產16/44,所以消費者無從養成24/96的習慣。

PioneerELITE 2015-02-13 04:48 PM

引用:
作者Fabio
如果以一般常見的42吋螢幕搭配假設是3m的距離來說
肉眼解析度的極限理論上不知道是多少?

這個問題 apple的產品 前兩年有提出一個
視網模概念DPI 當然這是一個中間數 視力好跟視力差的人 這個數據是有空間的

http://0123456789.tw/?p=3156

這裡有得換算公式 可以以此類推 算的出來

sutl 2015-02-13 04:57 PM

引用:
作者Fabio
如果以一般常見的42吋螢幕搭配假設是3m的距離來說
肉眼解析度的極限理論上不知道是多少?

這就跟問視網膜解析度是多少一樣,以前大家都以為300dpi以上人眼就分辨不出來了,結果拿400dpi(0.0635mm)以上的手機跟300dpi(0.0846)的手機一比,正常人還是有辦法感覺到400dpi比較細緻。

以理論上來說,42" 3M的理論解析度為928*522。(點距*3000=視距)

我個人用47"在2M遠的距離來說,1920*1080看起來很吃力,要調150%勉強可接受。

sutl 2015-02-13 05:13 PM

引用:
作者dynamo
我沒說用96K去取樣不會得到更多東西
只是這些多的東西人耳聽不出來
前提是人耳只能分辨22K以下的這個前提是正確的
當人耳只能分辨22K以下時
0/1/2和0/1/2/3/4
最後DA出來 人耳聽到的都是0/1/2的部分轉回的類比聲音而已
這個樓主影片中間有一段就有提到了
當然人耳能不能分辨22K以上就要靠別的理論來證明了

重點不在22K,反而是在2K等人耳比較敏感的音訊。

44/2=22,這代表CD在劃分2K音訊時分了22格,96/2=48,這代表用48格來分2K音訊,格數越多音色越像真。

不過在理論上或實務上,44K已經算是不錯的規格,所以高音質音訊只提升到96K或192K,才多2~4倍而已。

不像音量紀錄,從16bit大幅擴張到24bit,多了256倍。

對人耳來說,16/44跟24/44的差距比較明顯,24/44跟24/96的差距比較不明顯。

Mozohung 2015-02-13 05:15 PM

其實數十年前就有相當高品質的錄音技術和作品,但是當時影像品質還不成熟.

以一般聽音樂,我認為CD算是不錯的載體,體積小,輕便.聽流行音樂的話mp3也不錯.

Sifon777 2015-02-13 05:20 PM

取樣率跟耳分辨音頻22K HZ ,不是同一件事。 (人能聽到音頻18KHZ 已經是超人的聽力了)

引用:
作者dynamo
我沒說用96K去取樣不會得到更多東西
只是這些多的東西人耳聽不出來
前提是人耳只能分辨22K以下的這個前提是正確的
當人耳只能分辨22K以下時
0/1/2和0/1/2/3/4
最後DA出來 人耳聽到的都是0/1/2的部分轉回的類比聲音而已
這個樓主影片中間有一段就有提到了
當然人耳能不能分辨22K以上就要靠別的理論來證明了

sutl 2015-02-13 05:30 PM

引用:
作者Mozohung
其實數十年前就有相當高品質的錄音技術和作品,但是當時影像品質還不成熟.

以一般聽音樂,我認為CD算是不錯的載體,體積小,輕便.聽流行音樂的話mp3也不錯.

我非常期待1960年以前的單聲道大磁帶錄音母帶,能有廠商轉出24/96的產品給樂迷購買。(DVD Audio或網路下載皆可)

35mm底片跟大磁帶,其實都是很強的類比紀錄模式,數位紀錄要到4K才算勉強打敗35mm底片 :flash:

Sifon777 2015-02-13 05:37 PM

取樣率44K 跟音頻22K HZ ,是不同的事,你們搞混了。
取樣率44K 跟音頻22K HZ ,是不同的事,你們搞混了。
取樣率44K 跟音頻22K HZ ,是不同的事,你們搞混了。

很重要所以要講三次

引用:
作者sutl
重點不在22K,反而是在2K等人耳比較敏感的音訊。

44/2=22,這代表CD在劃分2K音訊時分了22格,96/2=48,這代表用48格來分2K音訊,格數越多音色越像真。

不過在理論上或實務上,44K已經算是不錯的規格,所以高音質音訊只提升到96K或192K,才多2~4倍而已。

不像音量紀錄,從16bit大幅擴張到24bit,多了256倍。

對人耳來說,16/44跟24/44的差距比較明顯,24/44跟24/96的差距比較不明顯。

Mozohung 2015-02-13 05:44 PM

多數樂器和人聲的最高音,基頻可能只有幾千Hz,但是泛音可能高達20KHz或以上.我們聽到,覺得很高的音,其實是由中低音單體發出的,高音單體可能發出數千 Hz以上的音頻.音色通常就是由泛音所影響的.
一些空間感和殘響之類的,大槪就是與此有關.

小壞蛋 2015-02-13 05:57 PM

人耳的聽力上限是20KHz,所以CD只記錄20KHz以下的訊號

就Nyquist Theorem來說,只要兩倍頻率以上就能完美還原,所以40KHz就能完美還原20KHz

為什麼要44.1KHz,目前看到比較可信的說法是
http://www.dearhoney.idv.tw/Audio/LukeLo20010705/

那是因為在 CD發明前硬碟還很貴,所以主要數位音訊儲存媒體是錄影帶,用黑白來記錄0與1。而當時的錄影帶格式為每秒30張,而一張圖又可以分為490條線,每一條線又可以儲存三個取樣訊號,因此每秒有30*490*3=44100個取樣點,而為了研發的方便,CD也繼承了這個規格,這就是44.1kHz的由來。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5:48 P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