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音效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6)
-   -   數位聲?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070094)

Fabio 2015-02-12 10:49 PM

引用:
作者PioneerELITE
敢問寒舍在北部嗎?
過前年 有幾天時間正無聊的勒 :like:


可惜我住台中海線這邊 :ase

大大有機會的話歡迎來玩 :like:

ayler 2015-02-13 10:09 AM

引用:
作者Fabio
我口袋錢不多,耳朵也普通
雖然土炮,但用料也嘗試講究過,可惜感覺不太出來太大差異 :cry:
http://i.imgur.com/awnX5Lo.jpg

----

廠商自己有做DSP所以比較好?
不是有一派討厭這樣的嗎XD

反正,聽喜歡最要緊
說了一堆誇張的形容詞,我會當成該聆聽者能輕易分辨出他說的差異
所以瞬間AB切換聽得出來
聽不出來哪個是哪個的話,那我會認為沒太大差異(意即沒有誰比較差)

其實DAC用料不用太好, 那堆高檔廠機用料也不怎樣, 卻可以賣到這麼貴, 反觀diy DAC常用一堆發燒料, 卻...
重點是在關鍵位置用對料

很多高檔廠機DAC都做DSP, 其實高檔音效卡也都有DSP了, 譬如EMU/RME大概定價萬元以上的通通都有DSP, 想逃也逃不掉

dynamo 2015-02-13 10:40 AM

引用:
作者ji394m35p
影片看了,不過我英文不好。從標題"數位聲?"找答案,影片說dac出來之後取樣點之間會聯成柔順的曲線,因為不是一樓圖片中的階梯狀所以不會變成所謂的數位聲?我疑問是為什麼點跟點之間不是聯成直線?

這影片還講到24bit在不能克服環境噪音的前提下不具實用價值,不過取樣率高低的好壞就沒講到。一樓說會製造誤導的圖片除了位元深度差異取樣率也有差異。我好奇192khz是不是也不具實用價值?


因為一般人的耳朵能聽到的高頻極限是22KHz
所以用44K sample就能把聲音錄下來了
如果有一天人耳朵能分辨22KHz和88KHz聲音的差距
那就需要192KHz去取樣了

zarda 2015-02-13 11:10 AM

引用:
作者ayler
其實DAC用料不用太好, 那堆高檔廠機用料也不怎樣, 卻可以賣到這麼貴, 反觀diy DAC常用一堆發燒料, 卻...
重點是在關鍵位置用對料

很多高檔廠機DAC都做DSP, 其實高檔音效卡也都有DSP了, 譬如EMU/RME大概定價萬元以上的通通都有DSP, 想逃也逃不掉



為啥?
用料一直都不是重點
線路設計才是電子學的重點 尤其是類比電路
DSP同樣也不是重點
我現在聽AD的晶片
為了它的重現力比較好 這是因為電路中類比放大的阻抗披配的好
AMP的關鍵技術就是這個了
等到類比作的夠好 再來處理數位音源 甚至是錄音技術 還不遲

看過不少發燒友 只是有點錢 走進來這圈子逛一圈
自認為看過不少銘機 上至百萬系統 百萬線
然後 也沒在聽音樂
這就好像買了很貴的顯卡與系統 但不玩遊戲一樣
然後
就是離開這圈子....

Fabio 2015-02-13 12:01 PM

引用:
作者ayler
其實DAC用料不用太好, 那堆高檔廠機用料也不怎樣, 卻可以賣到這麼貴, 反觀diy DAC常用一堆發燒料, 卻...
重點是在關鍵位置用對料

很多高檔廠機DAC都做DSP, 其實高檔音效卡也都有DSP了, 譬如EMU/RME大概定價萬元以上的通通都有DSP, 想逃也逃不掉


一下說成本高,一下說用料也不怎麼樣
大大你搞的我好亂啊 :laugh:

我的DAC沒用一堆發燒料啊,就如同你認為他們有在關鍵位置用對料
我覺得我也有在關鍵位置放一些我覺得OK的東西啊
為什麼他們的感覺是對的,我就是LOW的呢?
所以個人還是堅持要比對求證才是正途

至於DSP沒什麼玄
不是廠商自稱我有DSP就是好
感覺發燒廠做什麼都是對的,今天搞這個,明天用那個,通通都是對的
即便是今天的我打臉昨天的我,一樣都是對的
因為我是發燒廠 :laugh:

Fabio 2015-02-13 12:58 PM

引用:
作者zarda
為啥?
用料一直都不是重點
線路設計才是電子學的重點 尤其是類比電路
DSP同樣也不是重點
我現在聽AD的晶片
為了它的重現力比較好 這是因為電路中類比放大的阻抗披配的好
AMP的關鍵技術就是這個了
等到類比作的夠好 再來處理數位音源 甚至是錄音技術 還不遲

看過不少發燒友 只是有點錢 走進來這圈子逛一圈
自認為看過不少銘機 上至百萬系統 百萬線
然後 也沒在聽音樂
這就好像買了很貴的顯卡與系統 但不玩遊戲一樣
然後
就是離開這圈子....

大大太了解了...
有的是都放一些音效測試片,也不知道在聽什麼 :stupefy:

不過...這樣聽會開心就好啦 :ase

Sifon777 2015-02-13 02:16 PM

這影片真不錯。原來以前都被誤導了。
差別只是nois 大小聲而已。

引用:
作者Fabio
看到一個很不錯的影片
http://xiph.org/video/vid2.shtml

個人對於這種示意圖一直都很不滿,根本是誤導的源頭
http://i.imgur.com/4xP36PQ.jpg

有位好像是香港的做了一個介紹影片
nLEhfieoMq8

有空建議全部看過一次 :think:

sutl 2015-02-13 03:07 PM

引用:
作者dynamo
因為一般人的耳朵能聽到的高頻極限是22KHz
所以用44K sample就能把聲音錄下來了
如果有一天人耳朵能分辨22KHz和88KHz聲音的差距
那就需要192KHz去取樣了

這講不太對,用44K去紀錄22K時,只能得到0/1/2而已,用88K紀錄可得0/1/2/3/4。(不過10K以上的細節分辨,早就不是人類擅長的領域了)

這就像以前大家看DVD就很滿足了,現在卻開始要求4K。

Audio CD誕生的年代,紅光雷射產生的光洞就是那麼大,規格的設定與當時的技術有關。

另外說到bit,在二十世紀,大家用電腦幾乎都用16bits色深,沒人覺得有問題,現在大家都習慣24bits之後,再去看16bits就會有怪怪的感覺。

人類是習慣的動物,只要習慣就回不去了,但唱片公司一直都是生產16/44,所以消費者無從養成24/96的習慣。

Mozohung 2015-02-13 03:36 PM

我有時在想,所謂的發燒用料,常常符合 效用遞減原理,也就是說,當你達到一個門檻,超過一個範圍後,效用的提升就會趨緩,遞減甚至反轉向下.

Fabio 2015-02-13 04:29 PM

引用:
作者sutl
這講不太對,用44K去紀錄22K時,只能得到0/1/2而已,用88K紀錄可得0/1/2/3/4。(不過10K以上的細節分辨,早就不是人類擅長的領域了)

這就像以前大家看DVD就很滿足了,現在卻開始要求4K。

Audio CD誕生的年代,紅光雷射產生的光洞就是那麼大,規格的設定與當時的技術有關。

另外說到bit,在二十世紀,大家用電腦幾乎都用16bits色深,沒人覺得有問題,現在大家都習慣24bits之後,再去看16bits就會有怪怪的感覺。

人類是習慣的動物,只要習慣就回不去了,但唱片公司一直都是生產16/44,所以消費者無從養成24/96的習慣。


如果以一般常見的42吋螢幕搭配假設是3m的距離來說
肉眼解析度的極限理論上不知道是多少?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11:16 P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