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零核電告終 日本重啟鹿兒島川內廠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084505)
|
|---|
深深覺得…很多人該回家問爸爸:為什麼你不是李+*,讓我可以住豪宅,開雙b
如果爸爸是藍領黑手,還要問:學郭董當大老闆不好嗎?為什麼要幹這種髒兮兮的活… |
有人可做誰要當畜牲
電價上漲是會要命的... |
引用:
發電成本一直增加,又要又貴又爛的再生能源 卻不准電力公司反應成本 薪資上漲對某些公司也是很要命的 所以基本工資是不是也不要漲 世界上很多問題的根源,都是因為錢不是自己的 因為錢不是自己的,所以次貸風暴一堆理專敢推高風險的連動債 因為錢不是自己的,所以敢推一堆沒有效益的計劃 一堆高唱再生能源多棒的網兄,有誰切掉台電,自己用電自己發 在電力公司在為供電問題忙到焦頭爛額的時候 一堆世外高人躲在冷氣房,靠鍵盤就可以指點江山 做現場的全是笨蛋白痴,見識完全比不上我們這些連電力網是啥都沒見過的專家 |
引用:
1.倒底是誰告訴你 用核電電價就不會漲? 台灣這幾年有沒漲電價? 核四是還沒運轉 但核1~3可都是現役中 2.你說那些現在走向廢核的國家 哪個國家不必付出代價 又有幾個國家經濟好到沒話說? 德國已經算是夠好的了 他們這20年來付出代價不高嗎? 如果只為了"漲電價會死人" 那麼煤炭藏量全球前幾位的德國 連核電都不必玩 還發展什麼貴森森的再生能源? 3. 台電的"漲電價"只為了護航核四罷了 試問它有保證 核四運轉 電價不變嗎? 連個電價公式都湊不出來 成本價格隨它講 沒有透明化及多方競爭的電力業 就是這種後果~~ 你相信台電嗎? 本人是一百個不相信 光是台電能搞出全球最低的核能發電成本 及核廢處理費用 全球應該請台電去建核電廠 及處理核廢! ' 4. 核電在先進國家不玩 就是因為處理成本越來越高 已經超過其他大部份發電方式 所以用經濟的理由擁核是完全說不通的 除非你打算隨便蓋隨便處理核廢 否則那些成本早晚一定會轉嫁到國民身上! 台電不是宣稱末端處理費用沒問題? 現在不但已經開始啟用 而且光處理個廢核棒還要跟國庫要100多億 你說核電再發展下去 不會是常態地"追加預算"? 台電可以政策性不漲電費 尤其是它想推核電時 問題是右手不漲或少漲電費 左手把核電成本往國庫要 身為百姓 你覺得這有差別嗎? 台電追加預算叫政府繼續舉債 但發展綠電卻要百姓及企業直接買單成本 意圖使百姓及企業對綠能反感 反去支持核電! 若你覺得這種手段不黑不噁心 只能說連辨別是非能力都沒有! 台電這一兩年能賺錢 打消前陣子負債 不就是直接狠心漲價的結果? 你以為乖乖花錢"供養"核四 台電就會讓你爽爽用電? 想太多了! 再講一次: 安全的核電 符合先進國家要求的核電 成本已經高於其他發電方式 電價及成本一定比其他方式發電更高 只是用什麼方式轉嫁給人民罷了! 所以不要再用經濟理由擁核 那是國際笑話~~~ |
引用:
這又是混為一談了 原來電力政策是付諸感情而非理性? 原來只要"電力公司努力工作" 它說什麼就都是對的? 台電的核電政策就是一整個荒謬而已 這樓已經討論夠多了 講不贏人家不要再談五四三的~~ 不管是經濟 安全 甚至電力供應 擁核派都已經徹底完蛋 世界上除了落後及第三世界國家 還有幾個國家不設法廢核或大量減核? 連必須擔負"養"核電業的法國 都將把核電比例降到50%以下 台電如果說要台灣人"養"核電幫 老實地說 看看有沒人想支持就好! 剩下那些漲電價 停電斷電爛招 看多了啦! 真的惹毛百姓 先鍘了你再說 別以為你一家獨大人家動不了你! |
引用:
不用成本的的高談闊論 威脅者反認為自己被威脅,真有趣 |
引用:
對那些反核貴婦 這些都是小兒科 對她們來說,會要命的是綠色電價 寧可開名車 ...住豪宅.. 用電度數又比一般人多 |
引用:
先別談你信不信台電,請問你的主管在工作上會完全相信你的話嗎? |
各國核能政策(WIKI)
美國 美國為全世界最大核能發電國,共有104部機組100.6百萬瓩產生近20 %的全國電力。[1]美國自從1977年以後,就沒有新的興建機組定單;然而,在2002年,美國能源部啟動「核電2010計畫」,主要為藉由共同承擔財務及法規風險,以興建新設計電廠。在2005年,美國政府通過「能源政策法」,主要內容為強化能源自主,減少對外國石油的依賴;並主張核能是能源自主的重要一環,認同核能是安全及乾淨的能源。提出美國應該恢復建造新的核能電廠,制訂「風險保證及發電稅的減稅措施」,以支援新建核能電廠。此外,2005年的法案亦授權撥付12.5億美元在進步型高溫同步產氫反應器之研究發展。由於這些及其他的結果,在2020年時,將會有實質的核能容量加入。[2]另外,提出全球核能夥伴計畫,編列2.5億美元預算,其目標為與具有先進核能和平利用計畫的法、日、俄等國合作,開發新反應器及核子燃料循環的技術。[3] 加拿大 加拿大有18部機組共12.6百萬瓩容量,2007年提供全國16 %電力;政府仍繼續支持核能為選項,並發展先進加拿大重水天然鈾反應器(CANDU)設計。核能被視為重要的及未來能源需求之可見得到的來源,它亦被認為是「加拿大清潔空氣策略」之一重要文件。新建核計畫正由公家與私人公司考量中, Ontario及Bruce公司均已向加拿大核安委員會(Canadian Nuclear Safety Commission,CNSC)分別提出,在Darlington與Bruce廠址新建機組之申請。[4] 巴西 巴西有2部機組共1.8百萬瓩容量,提供全國2.8 %電力;第一部為美國提供的壓水反應器(Pressurized Water Reactor,PWR)。1975年,巴西政府曾提出一全面自主核能技術之政策,且與德國簽定一合作協議,將在15年內供應8部1,300百萬瓦機組;然而,因資金不足干擾了前二部巴西-德國反應器之興建,直到1995年,第一部才開始興建,並在2000年開始運轉;另一部則只部分興建。2006年,政府宣佈繼續完成該機組,並於2015年開始,在單一廠址內增建4部1,000百萬瓦機組,故到2030年,該國之核能容量將增加為8百萬瓩。[5] 歐洲 英國 英國有19部運轉中機組共10.2百萬瓩容量,在2007年發電為全國的15 %;該比例由於機組退役,在近年來從約25 %逐年下降。除了1部外,其餘將在2023年前關閉;此外,約有全國3 %的電力是由法國的核電所供應。在2006年,政府開始進行國家的能源政策評估,結論為建議替換核能電廠,以符合能源安全及抑低二氧化碳排放。政府已澄清任何新電廠將給予融資,並由私人部門興建;政府已說清楚需要新建核能電廠,但還是希望由市場機制來決定興建的範圍及速率。[6] 法國 法國有59部機組共63.3百萬瓩容量,為全世界第二大核能發電國,僅次於美國;惟其核能發電佔比(2007年為77 %)為全世界第一。法國從70年代為一淨能源進口國,迄今法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淨電力輸出國。因此電力為法國第四大輸出項目,每年可賺30億歐元。法國電力公司(EDF)將其總發電量的15 %出口至鄰近各國,成為世界第一的電力出口國。法國在經濟合作開發組織的30個加盟國家中,為第四大能源消耗國,但法國每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卻是第24名,主要是大部分電力來源為核能發電之故;同時核能發電也在法國自給能源規劃中扮演重要角色,使其能源自給率高達50 %。核能年發電量自1990年起歷經14年,成長了43 %。法國認為核能為重要的能源供應安全之基礎。法國2005年通過的能源法,除明確宣示積極持續支持再生能源發展外,亦指出為提供穩定的生產電力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法國能源政策法仍維持核能的選擇架構。[7] 德國 在過去,德國運轉的17部核能機組共20.5百萬瓩容量,提供約25%的電力;德國核能發電工業於1970年至1989年間蓬勃發展,然而受到1989年車諾比事件及少數政黨聯盟執政之強硬反核思想,於2001年由德國政府與其主要電力公司達成協議,決定逐步關閉全國的19個核電機組,平均一部核電廠壽命為32年。在福島核災前,德國總理梅克爾支持核能,因此曾經於基民黨內部會議上表示:逐步淘汰核能的決定是錯誤的,德國在八大工業國中已被孤立於核能議題之外,尤其義大利和英國政府修正政策後,更公開支持核能,梅克爾更於結論中指出一定要再重新討論核能發電的議題。[8] (一)2001年提出廢核主張及2012年修法廢核 2001年6月14日德國政府與能源公用事業簽訂逐步廢除核電決議;後於2002年修訂原子能法,規範現有核電廠商轉至既定年限後逐年除役。 (二)2010年重新檢討廢核政策,規劃核電廠延役 2010年德國發布能源政策行動綱領-「能源概念」,規劃既有核能機組延役,並計畫課徵核燃料稅,作再生能源發展與能源效率改善之用;並於同年修訂原子能法,將1980年前商轉之7座核能電廠延役8年、其餘10座核能電廠延役14年。 (三)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後,宣布2022年廢核時程(梅克爾在核災後轉向支持廢核) 修訂「和平使用核能和防止核損害法」,規範既有核能機組不延役,於2022年以前全數除役: 1.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後德國總理梅克爾宣布8座核能機組將永久停止運轉。 2.其餘9座核電機組,將陸續於2015年停1座,2017年停1座,2019年停1座,2021年停3座;為避免德國電力供應中斷,1988年後興建完成的3座核電機組將持續使用至2022年底。 瑞士 瑞士共有5部核能機組在運轉共3.2百萬瓩容量,核能佔總發電量40 % 。 瑞士1957年通過有關核能憲法條文,1969年第一部核能機組開始商業運轉,至1984年共計完成5部核能機組,提供約40 %電力需求;然而瑞士1990年公投通過10年停建核能電廠,後又於1998年通過至2014年廢除核能電廠。然而2000年瑞士的二氧化碳規定又重起核電的重要性,遂於2003年通過反對放棄核能電廠。瑞士政府並於2007年宣布新的能源政策,其中包括新建核能機組以提供作為基載電力,依據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WNA)最新資料顯示,目前瑞士已提出計畫興建3部核能機組,容量約為4百萬瓩。[9] 2011 年 5 月瑞士政府決定放棄建造新的反應爐,而原本的 5 座將陸續服役到 2034 年為止。[10] 瑞典 瑞典有10部機組共9.0百萬瓩容量,供應全國約一半的電力。在三哩島事故後,瑞典議會禁止進一步擴張核能,並朝著如果有新能源可以替代核能,將於2010年開始進行各電廠的除役。2部600百萬瓦機組依序於1999、2005年關閉;然而,由於來自商會之壓力,剩餘的機組將可運轉40年,並在2012-2025年間關閉。在民意調查中,2004年4月有77 %的瑞典民眾認為抑制溫室氣體排放是環境保護的首要議題,有80 %的人認為應該繼續甚至增加核能發電。2005年3月的民意調查中,這個選項的支持者已經增加到83 %,且瑞典是唯一一個課徵核能稅的國家(1度電約0.67歐元)。2008年5月瑞典首相發表:「邁向2020的無油國家宣言」,其中亦表示核能發電在瑞典已視為減碳且低成本的能源選項之一 。[11] 俄羅斯聯邦 俄羅斯聯邦的電力需求急遽上升,有31部機組核能裝置容量達21.7百萬瓩,其中幾座是用來做為供應社區暖氣。核電容量為10 %,但發電量則隨著電廠績效改善而增加,容量因子由1998年的56 %,提升為2007年的75 %。2007年,核能發電供應全國16 %電力。目前有7部機組興建中,總容量有4.7百萬瓩(含2部小型32百萬瓦的浮載式機組)。在2006年,國有業主Rosenergoatom宣佈,在2020年核能發電佔比(總容量為44百萬瓩)目標為23 %。在2007年,政府核准一個至2020年的興建計畫,設想為自2009年開始每年新建1部機組,自2012年起每年新建2部機組,自2015年起每年新建3部機組,自2016年起每年新建4部機組;則至2020年,核能發電將產生3,530億度電,為2004年2.5倍。 亞洲 日本 日本為第四大核能發電國,僅次於美、法與瑞士。目前有55部機組共47.6百萬瓦容量,提供全國30 %的電力,若扣除核能發電,電力自主率僅約4 % 。日本2006年公布國家能源新戰略及核能立國計畫大綱,明述主要目標在於實現全球能源永續發展及確保日本能源供應安全,相關核能具體內容包括:(1)提高現有輕水式反應器的運轉效率,建議提高核能發電佔全國總發電量比例30 %甚至40 %以上;(2)投資新建、擴建和改建核能電廠;(3)2006年起建造第2座放射性廢棄物處置廠;(4)將快中子滋生反應器示範建造、試運轉日期提前至2025年;(5)積極參加美國主導的全球核能夥伴計畫(GNEP)。而日本社團法人原子力產業會議(JAIF)更預估,2050年核能發電將佔全國的60 %且於2008年10月16日發表「2100年核能願景─對低碳社會的建言」,係利用其累積研究開發成果的技術,以及目前致力於實用化研究開發的技術,評估到2100年時,對石化燃料的依存度可從現在的85 %降低到30 %,同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可降低到現在的10 %。則推算2100年核能所占發電量比率為核分裂爐53 %(其中輕水爐18 %、快滋生式反應爐35 %)、核融合爐14 %,合計67 %。 南韓 目前南韓運轉中的核能機組有20部,總裝置容量約17.7百萬瓩,核能發電比例為38.6 %,另有4部機組正興建中,規劃興建的機組亦有4部。南韓於2008年進行每隔五年的國家能源基本計畫檢討,依據其在首爾舉辦的2030年國家能源基本計畫第二次聽證會,目標將石油依賴度降低10~33 %,除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及提升再生能源普及率外,並計劃將核能發電裝置容量從目前的26 %提升至41 %,至2030年將新建11部核能機組。在2000年定版的國家第五長期電力發展計畫下,2016年以前,8部機組將會興建;其中6部機組(6.5百萬瓦總容量)正興建中,而其餘2部(2.8百萬瓦)則規劃中。預估核能發電量將從2007年的1,370億度電增加為2020年的2,250億度電。 |
台灣選擇/能源配比 核能、綠能都是選項
記者江睿智、王茂臻 如果你是台灣政策決策者,台灣能源該如何配比?你希望將台灣往那個方向?打開工研院「My 2050—台灣2050能源供需情境模擬器」,馬上就會得到未來的台灣會是什麼情景。 例如,經濟成長選中度,並將核能降至零(即核四不商轉,核一、二、三如期除役),風力和太陽能發電選擇C情境,(即「前瞻」,意味比積極更積極),煤則選B情境(即「積極」),螢幕上立刻跳出「備用容量率過低」的警告,並顯示出屆時台灣每度電價來到五點零四元,碳排放量是二百一十八百萬公噸,較二○○○年成長百分之一○六。 工研院自英國引進模擬器,並整合台灣能源實際現況,以及能源、經濟及減碳成本等資料庫,讓一般民眾設計自己的能源路徑,並能立即得知該路徑的限制。使用者的路徑只要可行,還可以上傳,供各方討論。工研院廣發英雄帖,歡迎各方人士來模擬路徑,為台灣能源政策找出最佳路徑。至今已累積兩萬多條路徑。 「希望透過資訊公開,以中立公正的平台,讓各界人士,對於未來能源發展,有共同對話的基礎。」工研院綠能所副所長胡耀祖表示,最重要的是要體現,「不論選那個路徑,在現實環境都要付出不同的代價,必須要做很多努力才能達成。」 在氣候變遷下,多元能源、能源配比,現為已開發國家在思考能源政策的主軸。全球第一個喊出綠能的國家瑞典,曾在1982年通過核電公投,要求政府在未來三十年內完全廢核;然而,三十年過去了,瑞典核電比例仍占38.4%,再生能源占56.2%,其中水力發電占44%,瑞典人民決定與核電共存,達到零排碳量。 擁有豐富風場的英國,為了在二○五○年以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到一九九○年的20%,將核電、再生能源與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CCS)列為電力供應的三大核心,為了減碳,再生能源與核電在英國攜手合作,共生並存。 眼前台灣,尋找核電與再生能源最佳配比,對全民才是最有利的平衡點。胡耀祖表示,為了保障能源安全穩定,能源多元組合是必要的,核能與綠能並不衝突,都是選項,都是為了自主能源供應。 |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12:07 P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