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交通】騎車闖禍五成是年輕人,落實絕對路權聲浪起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929263)

amd21456 2011-05-10 08:08 PM

通通趕上公車
那來的那麼多問題

uno 2011-05-10 08:10 PM

引用:
作者yanlin
路上動向難以捉摸的阿伯和歐巴桑才恐怖吧 :jolin:
還有先把讓道路永遠少一線道的路旁停車問題先解決再來談絕對路權 :sleep:

剛好看到這新聞
女騎士「帥氣」左彎 硬撞上直行車

畫面會說話,這是行車紀錄器現在熱賣的原因,
屏東東港一位民眾,開車在四線道大馬路內側直行,
結果卻碰上機車女騎士,看也不看就突然左彎橫越大馬路,
當場撞個正著,整個過程全被拍了下來,
現在成了汽車駕駛指控機車騎士違規最佳的鐵證。

午後二點多的屏187線道,車子不多,
四線道寬廣的大馬路,駕駛行駛在內車道,
原本一路順利,但沒想到就在前方這處小路口,
原本騎在外側車道的這輛機車,
突然左彎了過來,意外就這麼發生了。

仔細看路口的號誌很明顯是綠燈,汽車駕駛直行,
但機車女騎士左彎前,根本連看都沒看,
好像大馬路是她家空地一樣
直接左轉闖入內側快車道要橫越馬路,
還好汽車車速不快,撞擊後,機車上的兩名小姐傷勢不嚴重,
不過銀色轎車可慘了,後照鏡斷裂,後右前葉子板,
到右前門右後門到後葉子板全被被撞凹了,
這修理費用可不是一筆小數目。

台灣人過去車禍處理有慣例,大車得賠小車,
但這一次車禍,行車紀錄器畫面成了最佳鐵證,
誰對誰錯畫面會說話,上了法庭打官司大車駕駛未必會輸。

文章出處: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142/2r79n.html

sd640801 2011-05-10 08:11 PM

引用:
作者yider
年青人不論是騎車、開車,都是新手上路
經驗不足,本就容易出事
考照制度真的有必要好好的檢討
開車還要去駕訓班上課,機車直接去考即可
問題點沒官想的那麼簡單





哈哈哈哈

持有駕照甚至職業駕照,開車資歷 10 年以上甚至20 年以上
闖紅燈、任意變換車道、亂鳴喇叭,尚有其他族繁不及備載

有駕照有啥了不起的 ?
還不是拼命違規 !!


碰撞了明明就自己未遵守交通規則
硬要牽拖別人,甚至賴對方無照要責任全扛 !!

Shayne522 2011-05-10 10:52 PM

老人更是馬上路的地雷,尤其是鄉下地方!

ggjtwo 2011-05-11 12:08 AM

引用:
作者小建
非常認同!
我不認為所有機車族都守規矩, 我也確實建道路上蛇行亂甩尾的機車族(確實年輕學生居多), 但那該從交通宣導, 嚴懲重罰, 考照制度著手!

考照制度早該徹底檢討了, 就算說變革後要我們這些拿到駕照的每10年重新回去複考一次之類的也是可以考慮的方向


考照跟道德教育是兩回事
應該限制的是懲罰的制度
例如危險駕駛吊銷執照
但也該說說
騎機車的在台北真得是次等公民
這些人沒繳稅嗎
不然為什麼道路都專為開車的人設的

seraphicsid 2011-05-11 02:04 PM

引用:
作者Luger
機車管制但汽車不管制,自己想有什麼下場吧
中國就是很好的例子
其他國家都是在管制汽車的,只有台灣和中國想管制機車
最好的方法還是完善大眾運輸,而且不能有所謂的是賺是賠的想法
因為大眾運輸不是以營利為目的的

全世界只有中國跟台灣機車密度那麼高....

Senna Forever 2011-05-11 02:09 PM

引用:
作者seraphicsid
全世界只有中國跟台灣機車密度那麼高....


越南啦~~~ 越南更多 :laugh:
而且越南摩托車的載人/貨量應該是全球第一吧
之前看 TG 三個主持人在越南騎摩托車的特輯會笑死~

P&W 2011-05-11 02:18 PM

引用:
作者seraphicsid
全世界只有中國跟台灣機車密度那麼高....


那你應該沒去過東南亞,那邊的機車才叫做爆多...

qazplm1234 2011-05-11 02:36 PM

好煩喔..又是轉來轉去.左轉+右轉.

台灣的路就是這樣小條而已.尤其在都會區.
指望徵地拓寬嗎--------不可能
答案不是很簡單.一直鑽牛角尖幹嗎..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2:22 P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