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標題Re: [新聞] 對岸薪資真這麼誇張?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105901)
|
---|
引用:
還用問, 當然是北美高, 物價1:1.5(取最高), 薪資1:3(取最低), 這還不容易算嗎? 如果套入個人經驗, 那北美更是舒服了, 游泳2塊錢(台幣給你70), 台灣要120起跳. 電影同樣價格, 這還不論租船等比較少見的消費, 算平常比較多的. 北美還地大停車大多數都不用錢, 台灣你違規停才不用錢, 不然什麼都要錢. 真的不用比了, 如果能走我早就走了, 等老人88後我就快跑了. 如果有人願意, 我每個月固定付錢, 老人幫我照顧, 馬上走! |
引用:
起薪26K 每月可存6K 和 起薪52K 每月剩下2k, 而言, 或許是26K 比較早買... 物價指數而言, 日本平均物價是台灣的2.5倍左右, 所以以月薪2倍而言, 台灣相對生活比較輕鬆, 可以擠出多餘的錢買. 印象中之前世銀公布的PPP 台灣是約4萬, 日本才3萬多美刀. |
引用:
講到「老人看護」, 台灣都會區若是要找台灣人來當看護, 上下班制行情價是不是六萬(24小時,好像要另外算) 找外籍看護,比較便宜,風險是需要有人監督著。 「老人看護」在美國的價格不知道是不是高很多? (常常聽到有人說,只要是人力,不論是裝潢、水電維修,美國都很貴,所以健康的人住美國比較划算,自己沒住過,不太確定) |
引用:
實質消費能力下降...的意思是說因為人人都花大錢買房子, 所以沒錢去買別的東西嗎? 但是現在的論點不是說: 台灣房價太高買不起? 至於實質消費能力在台北都會區而言, 老實說我是看不到有什麼下降,從日常消費乃至奢侈品, 並沒有什麼大幅衰退的跡象 實質消費力是不是下降, 可以看看百貨公司的財報 畢竟相對而言百貨公司物價還比較高, 如果真的沒錢買東西, 應該會選擇往一般平價商場買才對, 所以百貨業績會下降才對. 2015的數字 新光: 795億, 2015和2014打平 sogo: 470億, 成長2% 遠東: 426億, 成長2.3% 微風: 160億, 成長30%, 看來是擴店帶來的效益 |
引用:
他的意思不是沒錢買東西 而是薪水沒漲多少,物價卻一直漲 至於百貨業績啥的不一定能反映老百姓有錢沒錢 有時候,當你對買房、儲蓄死心之後反而有些閒錢能拿來買奢侈品,也就是月光族 至於老了之後?等老了再說 :flash: |
引用:
就看一堆老僑回來就知道~~~ 其實就是相對購買力的問題. 以西方只要不是非法, 基本上就是最低工資保障, 這種24H是不可能便宜的, 這是人性的問題. 我在紐澳還沒看過"外勞"推或拉著老人在外面晃的, 但在台灣香港或新加坡是看不少~~~ |
引用:
房價上漲,不只是「買不起」效應, 還有連動帶著民生必需品價格上揚, 例如一般三餐的小吃店,房價高漲的十幾年來,小吃店房租是否跟著上揚? 房租上揚之後,小吃店是加價一碗乾麵的價格?還是減少一碗乾麵的份量? 就我個人而言,一般人「實質消費能力」是看這些民生必需品的支出比例, 至於百貨公司的總營業額,很多是高價精品,算是高收入的「實質消費能力」 |
我一直覺得實質購買力的計算有問題
台北的房價高,所得比達到16以上,還有3C產品、汽車反而美國比較便宜 台北的購買力不可能比美國高 |
引用:
因為購買力的計算只涵蓋籃子商品 假如有幾樣沒算到的特別貴或特別便宜就跟現實生活差很多了 話說這棟樓還真是歪的出奇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GDP_(PPP)_per_capita
gross domestic product (at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er capita 購買力平價: 美國 55,805 台灣 46,783 弔詭的是香港是 56,701 比美國高. 注意, 加拿大 是 45,553 還輸台灣, 所以我不喜歡加拿大. 美國的好處是, 地大又氣候宜人. 大部分的生活必須品自給自足, 又是世界上競爭最激烈的消費市場. 平均所得又還算過得去. 所以比很多其他所謂先進的國家佔優勢.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2:17 P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