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扯! 亂拉充電線 男學生被電死座位上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105822)
|
---|
從影片看,電腦應是ALL IN ONE機型
當鄰座幫忙扯掉手機時,火花看起來是從插座冒出來,同時電腦螢幕才暗了下來 (似乎同時影響了三、四台電腦) 在這之前,電腦螢幕一直是亮的 如電是從電腦來的,那電腦主機板應該先受影響不是嗎? 可插座的火花是在扯掉手機後才發生,所以電是腳踢到插座還是真從電腦導過來? 我看不出這先後順序應是如何 以前我有幫朋友組電腦,手殘把A槽電源反接(不要問我防呆,我也不知怎麼有防呆還插的進去…) 開機一陣火花冒出,電源供應器、A槽磁碟同時掛點(還好主機板沒出問題,不然賠死我了) 因為有這種經驗 所以這種會讓人觸電的情況,電從電腦來的話,主機應該早就掛點不是嗎? |
請問有人被DC電過嗎? :confused:
|
以前白目過一次, 交換式電源板的一次側與二次側有散熱片. 而那時插電使用中.
自己要做初步的檢查. 而我用手同時摸那兩個散熱片.... 嗚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那種感覺不想再來第二次了 :stupefy: |
以前電子實習課用麵包板,有好幾次DC12V與5V的電源沒關掉,就直接徒手插拔零件,從沒被電過,或者說電流太弱了,電了大概也沒感覺,不過到是有被電阻給燙到的經驗
工業配線課時,AC220V插頭忘了拔,手指去碰到端子台,痛了一下馬上拿開,但手肘以下還是發麻了大概十幾分鐘 |
引用:
不曉得你看過這些文章也同意嗎? 其實你引用的是中國工業電器網的文章, 主要考量的是工業用電器. 而這世界上還有不少其他類型產品, 有IT類產品, 影音類產品, 家用電器產品, 醫療用產品等等, 考量的點更多, 不是像他文章內一概而論12V絕對安全. 人流汗時潮濕的表皮阻抗極低, 如果位置還靠近胸腔心臟處, 5V就可以致命了. 至於接地, 你講的是種類(type), 我講的是功能, 這也不可一概而論. |
引用:
這個高壓電意外的影片比較詭異. 我一直看到3分鐘後發生無法理解的事情.... 是黑白監視器影片想看的再點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JSvgPsQiGc |
引用:
就高壓電有人幸運電流沒直接電擊心臟 所以能逃過一劫 |
引用:
可是他是接觸最久的那個耶.. |
引用:
就運氣阿 你看隔壁那個 摸一下充電線就掰了 |
引用:
關於安全電壓與對人體的影響我貼在底下,請別再認為5伏特會致命了。 關於人體阻抗的條件分類,國際電工委員會?IEC 所屬建築電氣設備專門委員會分為三類如表2所示。 第Ⅰ類 第Ⅰ類是指住宅、工廠、辦公室等一般場所,人體皮膚是乾燥狀態或因出汗皮膚呈潮濕狀態,在接觸電壓作用下發生危險的可能性較高,這時取人體阻抗為1000Ω,我們從I=f(t)曲線來看,在AC-3區域,設定通過人體電流為50mA,則50mA與1000Ω的乘積為50V,那是此接觸狀態時的允許接觸電壓,中國、西歐及其它多數國家的安全電壓採用此值。 第Ⅱ類 第Ⅱ類是指人在隧道、涵洞和礦井下等高度潮濕的場所,人體出汗或因工作環境影響使皮膚受潮,經常還會發生雙手與雙腳二者接觸凝露的電氣設備金屬外殼或構架等情況,這時皮膚潮濕而使皮膚阻抗低到可以認為接近於零(即可忽略其皮膚阻抗),人體電阻僅剩500Ω內阻抗,我們假設通過人體內部電流為50mA,則50mA和500Ω的乘積為25V,現國際上對於允許接觸電壓按人體阻抗的條件進行分類時,將25V作為其中的一個等級,這值接近於中國標準GB3805-83《安全電壓》等級分類中的24V。 第Ⅲ類 第Ⅲ類是指人在游泳池、水槽或水池中,人體大部分浸入水裡,皮膚完全浸透,這時基本上為體內阻抗500Ω,同時考慮有導致溺死的二次事故的危險,所以允許通過人體的電流應為擺脫閾,這樣,允許的接觸電壓為0.01×500=5V,這與GB380-83中規定的安全電壓6V相近。 如果在不考慮導致二次事故的場所,則可採用12V 的允許接觸電壓,於是流徑人體的電流為12/500=0.024A,24mA的電流以在I=f?t 的AC-3區域,是不會引起心室纖維性顫動的。 接地資料你可以參考看看 https://www.google.com.tw/url?sa=t&...K2jSXoSL_2So8Kw 真是造謠一張嘴,澄清跑斷腿………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10:07 A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