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Leica的相機有比較好嗎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969021)
|
---|
萊卡從我相機就被質疑沒多好(大概15年)......
但是價格從來沒有低過 :ase 身變很多朋友還有不少來卡的驕傲... 數位時代....想跟萊卡風位有點拼的,建議看一下理光與PENTAX 以前上高山美樂達D7也是沒問題....身邊萊卡R系列也是掛 第二次改掛C牌,只能說這是運氣問題 :ase 不過來卡的特性是每一隻都有脾氣....你要抓的住她 :ase 現在的萊卡摸不得..... :flash: |
引用:
:laugh: :laugh: 哼∼要是我真的買到 Audi R8 你就逃不了了 :laugh: :laugh: 把你抓去給 g 頭燉 :laugh: :laugh: |
引用:
那是炒家以訛傳訛.........不管加鏡還是德鏡... 鏡片研磨都是德國磨好去組裝的 :jolin: 另外看來很多人對可樂標都有怨念 :laugh: 低階消費機是代工沒錯 但著麼都沒人講目前Leica 數位機的代表M9勒? :confused: |
引用:
不可能。加拿大禁止出口 raw 的螢石,一定要在加拿大加工後才能送出去組裝。這個是加拿大的法律。 至於加鏡和德鏡的不同... 我就有拍了上百卷相同一代 50 Summicron-R 的加鏡和德鏡。兩個拍出來就是完全不同。而且是特色取向的不同。兩組照片放在一起,幾乎所有人都可以看得出來不一樣。如果底片用 E100VS 差別會比 Velvia 50 更清楚。Agfa Ultra 100 時代時我手上沒德鏡可用,所以我不是很確定這隻會讓加鏡特色更加飽滿的底片出來會怎樣... 180 F3.4 這隻間諜鏡也是相同的情況。 M9 我應該不會買吧∼ 要那種數位機器我應該會買 Fuji X100 |
引用:
http://bit.ly/JZNas5 CANON於1960年代掌握了人工合成人造螢石的技術 並於1969年推出具備螢石鏡片的鏡頭 |
引用:
A豬大~我相信R鏡 德/加製 的風格差異頗大(一個暖調濃艷 一個冷調清新) 這有一篇阿六仔的文章 http://forum.xitek.com/forum-viewth...tid-237195.html 個人是頃向相信 Leica加廠 的確是為軍用市場而成立的 短焦的Leica R倒不像 中長R鏡 掛APO就是保證 (180 F3.4的大哥2.0好像也是為軍用而生的?) APO裡低色散修正 有德鏡/加鏡 即然都是同一等級 可以說是產地風格上的差異 而非好或更好 所以我打心底不相信 参加國瑩石 是好上加好的說法 玩很深的人 還比較過 一樣德鏡Leitz跟Leica同隻型號 鍍膜不同 發色也些微不同 加鏡我聽過的好處是R50 1.4 德鏡鍍膜會落漆 加鏡則不會 :flash: (或許這是加國螢石勇健的地方) 同型號 Leica加鏡就是冷調淡雅 德鏡就是色彩較濃郁 純粹看個人喜好 沒有誰好誰更好 但是網上賣加鏡的華人都會屁~ 有参世界最高級的瑩石 是最好的 :ase :jolin: 我想這很容易誤導初入可樂標的人 :flash: |
引用:
只有 180 F3.4 APO 有軍用版本,2.0 沒有。當初北約組織請 Leica 設計這一款輕形長距離紅外線間諜鏡頭。民用版並沒有比較差,這隻銳利到一個很可怕的境界... 我朋友們幾乎都看過我拍的那張垃圾桶可怕的細節... 而且重點是... 超級小隻的,方便攜帶。 當然,有缺點... 最近對焦兩公尺... :laugh: 還有就是... 鏡頭外圈有兩種尺寸。買到 E60 的當然方便很多(哈∼不用什麼都 72mm),但是買到更小一點的 Series7.5... 就挺麻煩的... 喔∼還有∼散景老實講沒這麼漂亮... 不過我覺得這是一隻我認為 150~200mm 最值得的一支鏡頭。 |
引用:
握手~ :p Leica R9 28-90/f2.8-4.5 ASPH :shy: 70-180/f2.8 APO :agree: Leica MP 50/f1.0 Noctilux :like: |
本人以為
對於Leica的刻板印象 有一部分是出自這部動畫 :laugh: ![]() |
引用:
在下也是當年初接觸攝影時,從幾個老前輩那裡聽來的。 如果有業內人士指引指引當然就長知識囉。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3:46 A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