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新聞]遇難前說「我愛你」 日311大地震罹難者感人簡訊曝光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961051)

xx123 2012-03-10 03:35 AM

同樣的311 . 同一個地點的新聞 .....

遠藤未希 廣播到最後一刻 萬人獲救她失蹤

[YOUTUBE]kSKD60fngpo[/YOUTUBE]

badjax 2012-03-10 04:22 AM

為啥她能知道海嘯會是六公尺?

forumuse 2012-03-10 04:42 AM

引用:
作者badjax
為啥她能知道海嘯會是六公尺?


也許是看到海水淹到2樓,猜的。

嘎妞 2012-03-10 04:42 AM

引用:
作者badjax
為啥她能知道海嘯會是六公尺?


南三陸町防災対策庁舎?

PEST-X 2012-03-10 06:13 AM

:cry: :cry: :cry: :cry: :cry: :cry: :cry: :cry: :cry:

Shinnher 2012-03-10 06:44 AM

看過幾個影片, 覺得要夠大的鋼筋混泥土建築才頂的住海嘯
千萬不要再木造了,
像美國龍卷風多的地方, 結果還是一堆木造屋.. :stupefy:

這影片拍攝者對面的七層樓,水最高時只到2樓,
靠本身結構和重量就頂住了, 而後面的小房子卻被沖走了
[YOUTUBE]VXZs4mos6ow[/YOUTUBE]
房子大小的區別...像是大房子水流只到"小腿", 小房子到"胸口"
後者當然頂不住被沖走

salfonxman 2012-03-10 07:43 AM

引用:
作者Shinnher
看過幾個影片, 覺得要夠大的鋼筋混泥土建築才頂的住海嘯
千萬不要再木造了,
像美國龍卷風多的地方, 結果還是一堆木造屋.. :stupefy:

這影片拍攝者對面的七層樓,水最高時只到2樓,
靠本身結構和重量就頂住了, 而後面的小房子卻被沖走了
VXZs4mos6ow
房子大小的區別...像是大房子水流只到"小腿", 小房子到"胸口"
後者當然頂不住被沖走

就是因為龍捲風多才會改用輕鋼架及木造屋

避難地點則是地下室

否則光是建築物的修繕費用就搞死人了

更何況龍捲風多的大平原上有幾個地方需要整棟的大型鋼筋水泥土建築 ?

pcdvd-2011 2012-03-10 08:32 AM

引用:
作者salfonxman
就是因為龍捲風多才會改用輕鋼架及木造屋

避難地點則是地下室

否則光是建築物的修繕費用就搞死人了

更何況龍捲風多的大平原上有幾個地方需要整棟的大型鋼筋水泥土建築 ?


龍捲風應該沒辦法把鋼筋混泥土本體損傷吧

最多也是門窗之類附加物才會被吹壞

那這樣修繕費為什麼會比木造之類貴呢?

鋼蛋3 2012-03-10 08:34 AM

引用:
作者大茂黑瓜
RC是指鋼骨結構?下圖是新聞女主角當時所在的南三陸町防災対策庁舎
http://data.imagup.com/10/1145984231.jpg

海嘯來時的現場,幾十人擠在屋頂避難
http://data.imagup.com/10/1145984339.jpg

然後
http://data.imagup.com/10/1145984540.jpg
http://data.imagup.com/10/1145984585.jpg
http://data.imagup.com/11/1145984625.jpg

好像只有7,8人活過那波海嘯

這種房子的結構,跟我在宜蘭鄉下看到的一些標榜日本工法似乎是一樣的
台灣民房一般是鋼筋水泥、磚牆、或鋼骨+水泥牆

日本那種則是鋼骨結構,但是牆壁用木板,並且木板中間夾保溫、隔熱材料(跟全木造又不同)
優點似乎是結構輕、耐震、施工快
(以上是上次看一個朋友新建中的新家時的見聞,有錯請更正)

這種結構,碰到颱風、地震當然沒問題;
遇上海嘯,就會變成圖中只剩下鋼骨,牆都不見的狀況
如果地基又不深的話,搞不好連鋼骨也要倒

三隻羊 2012-03-10 08:38 AM

引用:
作者tcr_adv
看也知道是胡扯

大海嘯還有甚麼基地台還活著嗎


引用:
作者hoba
求一張圖,星爺那張很難跟你解釋的那張... :jolin:


圖來了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9:16 P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