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看完南韓綜藝節目Running Man後有感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951661)

scubadiving 2011-12-06 03:47 PM

只要我們土地跟人口多現在10倍....
那就有經濟規模了

flypepe 2011-12-06 03:50 PM

引用:
作者tn601374
我是覺得

無限挑戰比較有用心在做

RUNNINGMAN就是每天玩差不多的遊戲

再不久肯定要收起來的
:flash:

我當初也是這麼認為,但是沒想到拍著拍著已經拍到71集了 :shock:
大概是因為主持人是劉在石吧,而且最大的敵手21已經快要下檔了,
RM大概還會播上一陣子吧

edwardliu 2011-12-06 03:53 PM

引用:
作者dahone
不過,台灣由於廣電法的不合理內容,
造成無線電視台的競爭力被削弱太多,
日、韓則是無線台獨大,收視率動輒一、二十以上,
所以廣 告費收入多,節目製作費也就多,
台灣則是惡性競爭,收視率在一以下的佔了絕大多數,
靠那微薄的廣 告收入,想要有什麼大製作都很困難吧.....

沒錯,有什麼樣的預算就出什麼樣的節目。

第四台泛濫造成今天的慘況。

但相對的,有才、有勇、有力的,好好兒集資下去拼,應該是蠻有機會的...

geminiprince 2011-12-06 03:58 PM

第四台... 100多個頻道... 能看的節目1/10...

其他垃圾頻道節目不曉得嗯吸吸當初是怎麼審核通過的...

dahone 2011-12-06 04:00 PM

以前很難理解為什麼韓劇常常搞個劇情回想,

或是播放插曲,然後主角站在街頭上回想......

原來韓國是禁止在節目中插播廣 告,

只能在節目和節目之間播廣 告,

所以製作單位就很體貼觀眾要上廁所的需求........ :laugh: :laugh:

虎斑恐龍王 2011-12-06 04:22 PM

引用:
作者tn601374
我是覺得

無限挑戰比較有用心在做

RUNNINGMAN就是每天玩差不多的遊戲

再不久肯定要收起來的
:flash:

無限很強沒話說
RUNNINGMAN的收視漸漸好起來短時間不太可能會收

warlordean 2011-12-06 04:47 PM

引用:
作者geminiprince
第四台... 100多個頻道... 能看的節目1/10...

其他垃圾頻道節目不曉得嗯吸吸當初是怎麼審核通過的...

木已成舟,大部分頻道在NCC成立前就有,
那時主管是新聞局,根源則是立委。
NCC沒能耐或魄力去改,就只能沿舊習;
如果NCC要改,NCC委員免不了要吃土豆。

z29112027 2011-12-06 05:01 PM

其實我覺得一開始,我問的這個問題,題目就下得不怎麼好,更正一下好了,改為:
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台灣電視台,連一個像樣的綜藝節目都做不好,煩請大家繼續就這個更正後的題目,不吝提出你的見解 :ase 。

目前提出的原因有:
1.節目製作預算(錢)不足
2.電視台主管眼光短淺(短視近利,只想買現成的國外收視率好的節目)
3.節目製作團隊不求長進(只想抄襲)
4.台灣內需市場小(關於這點,我有些疑問,大陸市場雖大很多,可它也沒有發展出像南韓Running Man或是無限挑戰那種創意性的節目,而香港、新加坡這些人口數比台灣少的地區,它們的綜藝節目也沒像台灣這麼爛,這又是何解 :confused: )
5.台灣電視頻道眾多,惡性競爭激烈(日、韓甚至於歐美,電視頻道難道也只有個位數而已嗎??)
6.台灣廣電法不合理限制太多

瀟湘夜雨 2011-12-06 05:40 PM

米蟲價值觀作祟
大家都知道有種涼涼喝茶看報等退休的工作
自然會覺得目前的工作不好

z29112027 2011-12-06 06:03 PM

引用:
作者瀟湘夜雨
米蟲價值觀作祟
大家都知道有種涼涼喝茶看報等退休的工作
自然會覺得目前的工作不好



請問這跟我開的主題討論內容有啥主要關聯 :jolin: 。

台灣公務人員米蟲做事心態 = 綜藝節目米蟲製作心態 :confused:。

還有,有個涼涼喝茶看報等退休的工作,還會覺得工作不好 :confused: ,那為什麼還是那麼多人跑去考公職。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6:57 P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