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效能極限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8)
- - CPU被動式散熱堆疊測試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908091)
|
---|
引用:
Zalman TNN500A |
引用:
一點經驗分享 低功耗+完全Fanless+很大量的熱容 會很大幅延長溫度平衡時間 我的經驗是大約要延長到3小時 如果這台機器以後有機會要做一些長時間工作(轉檔/壓縮) 最好是延長燒機的時間來確認 |
引用:
溫水煮青蛙嗎? |
第一次在這邊發文,好像不能修改文章?@@
總之,大致上結果以街出來了...直接看圖說故事吧。 ![]() ▲這是這次的被測對象。 ![]() ▲樣本1之堆疊架構圖。 ![]() ▲測試配備。 主機板為ASUS為HP品牌機代工之"IPIBL-LA"。 ![]() ▲樣本2之堆疊架構圖。 以下為建構流程照。 ![]() ▲INTEL 原廠銅心鋁外散熱片,塗上Arctic Cooling MX-2(樣本2)。 ![]() ▲自製開關面板,飛機木挖洞而成。 ![]() ▲自製開關面板連接圖。 ![]() ▲銅片下貼上"Li-98 導熱膠帶"。 ![]() ▲銅片覆蓋至散熱器上。 ![]() ▲疊上"INTEL 原廠實心鋁散熱片",再疊上"雪豹Cooljag AMD K7 CPU 散熱鰭片", 中間皆以"利民 Thermal Paste"做傳導。 ![]() ▲堆疊散熱器整體架構圖。 ![]() ▲裸機測試平台。 ![]() ▲最終定位圖。 ![]() ▲樣本1(無導熱膠帶)及樣本2(有導熱膠帶)測試曲線圖。 結論: 其實樣本二是測試第三次的結果,前兩次的結果真的出乎想像的難堪~ ~a 磨合期的部分真如鐵匠大所說,時間必須拉長,測試週期也必須要再加長才是。 貼上導熱膠帶感覺上並無加分作用,或許是因為僅有上面的重量,而無任何扣具的關係。 下一步可能會在銅片下直接塗上導熱膏作傳導,而不以導熱膠帶, 這樣或許會比較有效果... 以及想辦法將各個散熱片固定並鎖緊,這是下一個課題... 恩...差不多就這樣,以上是明明事情很多卻在搞這瘋狂舉動的報告, 不知道有沒有錯誤的地方... 還請各位先進指導。感謝收看!! |
引用:
不好意思,潑一下冷水 個人愚見 樓主的裝置只能算是 學生的科學實驗 &實用度不高 除非通風特別好or發熱量低 否則廢熱一直累積在內 只能靠空氣對流來帶走散熱片上的熱 但除了最上面的雪豹外 其餘的靜熱片形狀空氣不易對流 (其設計是對應風扇的) 蓋大樓像是活埋CPU 蓋上銅片更是妨礙空氣對流 效率&穩定性不佳, 生命應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買個二手熱導管比較快 |
若是擔心是風扇本身的電流會干擾到音質這部分的話,
何不考慮把風扇電源以外接的方式來解決? :confused: 怕風切聲太大就再接一個轉速控制把風扇轉速降低, 這樣子應該就能兼顧到了不是嗎? :confused: |
個人持不同看法...
diy的樂趣在於嘗試,花腦筋組合手上現有的東西,加以改造,這不同於商業化大量生產成熟產品... :D |
引用:
上班有工作了之後 我會覺得買顆大蛇來壓壓比較簡單省事 對了!電源供應器也應該用無風扇的 |
引用:
在純無風扇的環境下,大蛇會比HR01/02來的強嗎 :confused: |
固定方式可以考慮用L行鐵片+粗牙尖頭的螺絲來鎖
比較需要在意的是MOS的散熱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8:50 P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