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一次兩台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189702)

workduck 2021-10-02 07:49 AM


                         

cys070 2021-10-02 07:56 AM

引用:
作者銀鐵人

43

這是新的,這騎法是什麼操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1Knay1B-Lo


就騎快轉彎轉不太過去,這種都想靠剎車轉彎,剎車含大力點就撇練

第一部後面摔車女騎士也是類似,前面有突發狀況,剎車大力按下去龍頭一撇就摔

現在新型機車一手煞兩輪cbs變標配了,這種轉彎最好小心點,不要都想靠剎車
含大力點車會忽然卡住犁田

轉彎都建議降速然後盡量不要都靠剎車彎過去,技術再好都可能有突發狀況摔車

厝漢 2021-10-03 07:40 PM

我台三線從新竹騎苗栗 騎了 20年 其實不是很喜歡騎山路。我還常常晚上騎。都會很注意道路狀態

黑禾 2021-10-03 09:29 PM

引用:
作者厝漢
我台三線從新竹騎苗栗 騎了 20年 其實不是很喜歡騎山路。我還常常晚上騎。都會很注意道路狀態


嗯~~

6~7年前曾騎RV150在晚上7、8點跑台3從大湖北返
只要離開村落就沒路燈,路上幾乎無車
只有昏黃的小頭燈照在貓眼石的反光當路標前行
那種騎行的壓力很大
10點多受不了就在龍潭找汽車旅館住宿

前幾日去台東雞旅更慘
因為天氣預測都是好天氣
於是戴墨片的可樂帽遠行
到了鹿野已經是5點多
剛好下大雨、安全帽內、眼鏡因戴口罩起霧更厲害
山路上、下坡路段也沒路燈
鏡片開細縫通風又被雨濺濕眼鏡
霎時能見度只剩1公尺以下
小黃雞的時速比起白牌還要低、讓白牌機車在前引路
這樣的騎行壓力也是很大
到了卑南雨勢漸停,才能好好清潔眼鏡和安全帽來恢復視線
:stupefy: :stupefy: :stupefy:

chaibb 2021-10-03 09:57 PM

不知道可不可以跟那個商店求償?
路邊水漬看來是
商店鐵皮屋屋頂噴降溫水造成的...

xx123 2021-10-03 11:37 PM

對我來論 ~ 台3不算山路

台7深山周邊那些陡窄彎的小路 . 還算山路

等我那天失心瘋買了CRF300 . 去戰沒柏油沒剛性水泥的路面 . 那些路才叫山路

NT-MAN 2021-10-03 11:59 PM

雖然機車很便宜! (我知道有人無法接受! 但和"玩汽車"相比來說是如此沒錯!)

但是! 還是省一點吧! (機車如影片那樣之後,基本上車架已經歪了! 只有小歪也是歪! 如果沒換"車架"騎起來都會怪怪的!)

Gradius 2021-10-04 02:46 AM

引用:
作者NT-MAN
雖然機車很便宜! (我知道有人無法接受! 但和"玩汽車"相比來說是如此沒錯!)

但是! 還是省一點吧! (機車如影片那樣之後,基本上車架已經歪了! 只有小歪也是歪! 如果沒換"車架"騎起來都會怪怪的!)

無摔無倒,有車庫,勤保養,雨天絕不騎,少跑,女用車 :D

GCVincent 2021-10-04 05:21 AM

106乙一段山路6km,下山到市區回家,總長30km,通勤騎了
12年,大部分是一半白天一半晚上。白天車多一點,晚上沒什
麼車才好騎。山路彎彎,有車燈很遠就可以看到。

最後兩三年,白天上山,晚上下山,加班896是常態。
因為經常失眠,一週工作日失眠,週日假日補眠…
晚上下班時常常覺得,咦?我不是剛剛到停車場牽車,
怎麼到家準備停車了?當中5、60分鐘記憶斷片……

很少騎的山路,像泰山林口那一段鬼故事山路,我也是
騎過七八次才想到 marvel 版鬼故事。可是一樣是晚上
人少比較好騎。

不騎車的話,除了不順路,換車班次少,還有公車時間
慢慢凸要多兩三倍時間。

下雨天穿雨衣騎車比較痛苦,冬天又濕又冷,夏天又濕又悶。
山區氣候變化大,常常一天可以晴、陰、起霧、下雨輪替。
這是不飆車的經驗。

NT-MAN 2021-10-04 03:01 PM

引用:
作者Gradius
無摔無倒,有車庫,勤保養,雨天絕不騎,少跑,女用車 :D

所以我都會叫親友不要買2手機車! (補點錢只買"入門車款"也好,不要買2手的! 除非車主有認識! 車況沒造假!)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5:22 P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