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失業風聲~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174749)

Earstorm-5 2020-05-13 12:36 PM

引用:
作者healthfirst.
我是說外企啦


還沒有優秀到分公司覺得付出點代價把我弄過去的程度.. 其實這兩年我都有在探北美口風.

比起日本廠, 我想去北美廠.

所以也算是認清自己斤兩, 未來還沒有定案, 但這個趨勢是肯定的, 已經進行那麼多年, 只是加速.

至於換跑道, 我沒想, 因為腦袋不是那麼好, 學新東西一定會學, 只是效率上來不來得及就..

但如果不得已, 也是要硬著頭皮上.

麵疙瘩 2020-05-13 12:42 PM

這話題年紀越大 背的責任越重
越有體會

這次的海嘯還沒看到浪
無從估計
但影響的範圍應該是特大
年輕的還有機會浮上岸

年紀如我這輩的 應該準備好耕鋤南山的準備
希望我的前同事們都平安

nazi1 2020-05-13 12:42 PM

我們公司是航空相關的 現在業務量只有之前的百分之3

但公司幾百人光每月薪水就要幾千萬 目前收入可能連每月水電費都不夠

而且評估過 就算疫情完全解除 2年內 業務量可能只有以前的百分之30

這種業務量 只有將現有人員縮編剩3分之1才能賺錢


再2008後到現在的景氣循環下 很多行業的規模都太大了

公司目前不講 但底下人都心知肚明

aya0091 2020-05-13 12:56 PM

引用:
作者Earstorm-5
美國廠決定要自己來了, 日方廠也在考慮中, 畢竟現在趨勢都是回去自己做

老美想復工都難

都累計130萬人了,以為病毒會聽話嗎?

:rolleyes: :rolleyes: :rolleyes:

healthfirst. 2020-05-13 01:01 PM

引用:
作者nazi1
再2008後到現在的景氣循環下 很多行業的規模都太大了

公司目前不講 但底下人都心知肚明

2008年美國挺過次貸危機後
全球走了10年的大多頭
只要不是買什麼爛公司的股票
應該都有賺到錢

Earstorm-5 2020-05-13 01:17 PM

引用:
作者nazi1
我們公司是航空相關的 現在業務量只有之前的43...


同理, 這也是目前遇到的情況, 另外還有地區地理跟壁壘問題了, 但這個不方便討論.
所以兩個原因綜合起來加上美日幾乎同進退, 我覺得應該是回不去了, 做好心理準備.

不過他們管理層信件現在是都CC我無所謂了喔 =.= 不曉得我看了很傷心嗎?

sgdsdd 2020-05-13 01:23 PM

十多年的多頭竟如此不堪一擊。

希望大家都有在之前好時機時,廣積糧,度寒冬。

blair 2020-05-13 01:25 PM

引用:
作者aya0091
老美想復工都難

都累計130萬人了,以為病毒會聽話嗎?

:rolleyes: :rolleyes: :rolleyes:

千萬不要低估老美要錢不要命的決心
因為他們現在沒錢一樣也會沒命了
消費型國家的缺點

Earstorm-5 2020-05-13 01:28 PM

引用:
作者sgdsdd
十多年的多頭竟如此不堪一擊。
希望大家都有在之前好時機時,廣積糧,度寒冬。


我是有積糧, 不過目前被打劫中, 剩下餓不死, 吃不飽. :laugh: :laugh: :laugh:
不過這幾年的物價"飛"漲太驚人了, 積糧不但被打劫還自動消風.
要來研究在院子裡種菜了.

Earstorm-5 2020-05-13 01:35 PM

引用:
作者blair
千萬不要低估老美要錢不要命的決心
因為他們現在沒錢一樣也會沒命了
消費型國家的缺點


其實我不曉得怎麼回他說長遠來看疫情一定會過去, 但有些趨勢固定的, 跟當下人力浮動沒關係...

你要獵地, 規劃廠房資料法規, 硬體設備跟動線, 還要形成群聚(也就是呼朋好友一起過去彼此開在附近)

都是十數年的大事.

還是看新聞覺得類似鴻海很快在印度獵地建廠拉線運轉覺得都是3~5年的事情?

規劃還要把技術進步的可能性算進去, 搞錯了就跟我去的某廠一樣前後整個對調大工程.

而且.. 看起來這次疫情是很恐怖, 其實還好啦, 保存下來的人力資源還是非常充足的...

我這樣以數字來講好冷血.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7:30 P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