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系統組件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9)
- - Anandtech上的ZEN架構「初步」解析…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110361)
|
---|
感覺AMD就是想在ZEN上鍍金後跟Intel i7賣同樣價格
但..還是趕快把產品做出來上市比較實在....... |
AMD看他也10幾年了..其實ZEN我是很希望有很大效能突破..
但冷靜下來想想.你每年投入的研發經費也沒比人家INTEL多.甚至一半不到.. 效能卻要一下子大躍進超過i7.你認為可能性大嗎??? 我認為只要可以同頻率及同核心數下可以看到I7的車尾燈就算是成功的產品了. 另外最近有聽說ZEN要直接用7nm製程...恩.結果很難說..孤注一擲吧... |
引用:
是代工廠GF要跳過10nm 直奔7nm Zen現在只有14nm能用 教主說最好的情況是像Phenom II對上Core 2那樣 慘一點就是對上第一代Core i 完整的chip本來只有4核版 後來追加出8核版 4核一組共用L3 所以8核有兩組L3 再上去都是用MCM拼裝 像是32核用四顆8核的拼出來 這都是沒有內顯的版本 |
引用:
到現在沒看到成品 別真上市之後,隨便一個洋垃圾就把Zen踢在地上打 :think: |
引用:
Intel不管幾核L3 Cache好像都可以共用,AMD卻要每4核一塊L3,8核2組L3卻不能共用, 不是模組化可以隨便配了嗎? :confused: 然後本來以為Phenom II同時脈可以打Nehalem Core第一代, 結果查了一下,還贏不過同時脈Penryn Core 2...... :shock: |
引用:
![]() 公司大那麼多 贏過AMD也沒什麼奇怪的 |
冷眼旁觀中 :rolleyes:
反正站在消費者立場,那家C/P值高就用那家 年底就要整套換了,到時候就是Kabylake vs Zen其中選一個 我給Zen的標準只有2個: 1.IPC至少追上Haswell 2.價格不能比目前FX系列高 有達到的話不囉嗦就換A陣營(上一次用是10年前的事了......),沒達到就繼續用I |
聽到的謠言是效能有追上,但是要超過是不可能(製程跟良率還是有落差),而且出來的時間點會對到咖啡湖,理論上兩者新品的效能會有差距,價錢會有多少差距就不清楚了。
另外教主其實都有開示 引用:
重返榮耀有點難,但是比現在喝農藥應該會好很多 目前AMD重心 遊戲機≧CPU>>>>>>>GPU |
引用:
Phenom II差不多就那樣 X6勉強能跟Nehalem 4C8T的一戰 6C12T就看不到車尾燈 Zen 8C16T的綜合效能 說不定能跟intel 6C12T的打平手 再上去的8C, 10C Zen或許可以用4C + 8C黏出來打打看 |
引用:
製程這問題 自從看到這類似報導 就抱持懷疑態度 臺積電10nm工藝只等於英特爾12nm http://it.zhicz.com/article/?16673.html 這位分析師的問題,首度將困擾業界、媒體多時的半導體工藝“魔術數字”問題,提到公開場合。他暗示,臺積電尚未量產的7納米與英特爾的10納米工藝,屬於同一個技術世代,因此可以相提並論。 若乾臺積電客戶認同此說法。他們也指出,臺積電目前量產的最尖端工藝──獨吃蘋果A10處理器的16納米工藝,僅相當於英特爾的20納米工藝。 不到一個月前,有記者當面詢問臺積電大客戶、世界最大IC設計公司高通首席技術官葛羅布(Matt Grob)這個問題。他毫不遲疑的大聲說“沒錯!(YES)”。 不只臺積電,三星與格羅方德的工藝數字都經過不同程度的“美化”。“這些晶圓代工業者都想辦法把數字弄得愈小愈好,”葛羅布說。 他表示,結果是讓業界“非常非常困擾。”即使是高通內部的會議簡報,都不能直接套用晶圓代工廠公告的技術數字,而必須經過換算。“我們要問清楚,這個矽晶圓上到底可以放多少個邏輯電路?”葛羅布說。 一位資深業者透露,聯發科內部也有一套換算方式:臺積電的16納米等於英特爾的20納米、10納米等於英特爾的12納米。接下來未定,但看來“臺積電的7納米,比英特爾的10納米要好一點,”他說。 只不過幾年以前,整個半導體業都跟著龍頭英特爾的腳步亦步亦趨。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種“一個工藝,各自表述”的混亂場面? 一位前臺積高階主管,曾向媒體透露,始作俑者是三星,而時間點則是在整個產業導入全新的鰭式場效應晶體管(FinFET)時,約在2、3年前。 臺積電最早采用FinFET的16納米工藝,原本計劃跟隨英特爾,稱為20納米FinFET。因為該工藝的電晶體最小線寬(half-pitch)與量產的前一代20納米傳統電晶體工藝差不多,只是換上全新的FinFET電晶體。 但客戶向臺積電主管反應,同樣的工藝,三星已搶先命名為“14納米”。如果臺積電真叫“20納米”一定吃悶虧。 臺積電從善如流,不久後改名,但只敢叫16納米。“我們至少有點良心,不敢(像三星)那樣隨便叫,”這位前臺積高層苦笑著。 命名慣例打亂之後,首先延伸出來的問題是,外行人很難搞得清楚,英特爾、臺積電、三星這半導體三雄的技術競賽,究竟誰輸誰贏?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1:53 A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