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顯示設備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9)
-   -   9300模式與6500模式??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10867)

o.t.Wing 2002-06-21 01:33 AM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agogo888

請針對問題回答,不要作人身攻擊.除非你是我肚子裡的蛔蟲. 要不然你又知道我有沒有測試過.你若是覺得別人的言論有誤,有麻煩你 口氣好一點. 不要挑起無聊的口水戰.
剛好我正想吃打蛔蟲藥.

剛好我正想吃打蛔蟲藥<---這叫口氣好?

我覺得你相當有趣...說起話來有點稚氣未脫...你年紀還很小吧?

Jason Ju 2002-06-21 07:27 AM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o.t.Wing

剛好我正想吃打蛔蟲藥<---這叫口氣好?

我覺得你相當有趣...說起話來有點稚氣未脫...你年紀還很小吧?


在網路上,人人平等,你管人家幾歲?

老實說,是你的回覆先讓人覺得口氣不好的!

管你年紀多大?

Jason Ju 2002-06-21 07:32 AM

Re: Re: 9300模式與6500模式??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o.t.Wing

色溫...6500較符合印刷色彩...


你聽誰說的?你也是應聲蟲嗎?

這就是你的語氣,學的像不像?

我是學視傳的,我們的平面設計及印前作業就沒有說 6500k 或 9300k 哪個較接近印刷色...

agogo888 2002-06-21 08:27 PM

Re: Re: Re: 9300模式與6500模式??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Jason Ju


我是學視傳的,我們的平面設計及印前作業就沒有說 6500k 或 9300k 哪個較接近印刷色...


謝謝JASON 大大給我的光明,要不然我會覺得網路比社會還黑暗.給你拍拍手.

o.t.Wing 2002-06-21 09:08 PM

Re: Re: Re: 9300模式與6500模式??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Jason Ju


你聽誰說的?你也是應聲蟲嗎?

這就是你的語氣,學的像不像?

我是學視傳的,我們的平面設計及印前作業就沒有說 6500k 或 9300k 哪個較接近印刷色...

書上寫的!難道你又要說“盡信書不如無書”!

這個webpage參考看看!
http://freehomepage.taconet.com.tw/...t/e/e_03-03.htm
節錄“以台灣而言,一般在做美工或是看電視時,色溫標準大部分都用6500K這一個.如果稿件要送到歐洲去,或是看歐洲拍的電影,那調整成9300K會比較好一點.這就是色溫跟色溫調整的原理.其實一般在使用時只要自己看的爽就好了.其他應用要看狀況.”

你住台灣吧!

o.t.Wing 2002-06-21 09:12 PM

BTW 我承認之前口氣不好,但我對agogo888的發言的確感到相當有趣...
So~就此打住

阿耀兄 2002-06-22 12:44 AM

Re: Re: Re: 9300模式與6500模式??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Jason Ju


你聽誰說的?你也是應聲蟲嗎?

這就是你的語氣,學的像不像?

我是學視傳的,我們的平面設計及印前作業就沒有說 6500k 或 9300k 哪個較接近印刷色...


我的天阿....台灣視傳係 向下沉淪.................
你色彩學大概黴讀太好.........一班環境下用日光燈照明 當然是6500K
以求 眼晶所看的色彩 接近正常.....色溫基準 維5500K 大約是烈日下中午12點陽光
下所看到的色彩 大約為5500K 一班日光燈環境嚇作業 不可能和洋光一樣強
不過 印前作業色溫 接在5500K 至 6500k 之間.......你們老師實在.......不是你打嗑睡......
就是你們老師太混了..........

Jason Ju 2002-06-22 07:40 AM

Re: Re: Re: Re: 9300模式與6500模式??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阿耀兄


我的天阿....台灣視傳係 向下沉淪.................
你色彩學大概黴讀太好.........一班環境下用日光燈照明 當然是6500K
以求 眼晶所看的色彩 接近正常.....色溫基準 維5500K 大約是烈日下中午12點陽光
下所看到的色彩 大約為5500K 一班日光燈環境嚇作業 不可能和洋光一樣強
不過 印前作業色溫 接在5500K 至 6500k 之間.......你們老師實在.......不是你打嗑睡......
就是你們老師太混了..........


別逗了,向下沉淪!!哈哈!

我不會未經查證就批評別人,但是,別污辱我的專業和台灣的水準!

到google去查查,

你會發現,有些話要經過大腦想想!

通常印刷的要求WhitePoint是5000K及Gamma是1.8,懂嗎?

我們老師不混、我也不打瞌睡,那,你覺得是誰錯了呢?

p.s.

色溫即用以指稱其光色相對白的程度,以量化光源的光色表現。根據科學的理論,將一具完全吸收與放射能力的標準黑體加熱,溫度逐漸升高色亦隨之改變;黑體加溫到出現與光源相接近光色時的溫度,定義為光源的相關色溫度,簡稱色溫,以絕對溫度K (Kelvin,或稱開氏溫度)為單位。

光色愈偏藍,色溫愈高;如偏向紅則色溫愈低。一天當中日間的光色亦隨時間變化;日出後40分鐘光色較黃,色溫3000K;正午陽光雪白,上升至4800~5800K,陰天正午時分則約6500K;日落前光色偏紅,色溫又降至約2200K。於人工光源來分有鎢絲燈泡2000~3400K,一般米色光管2600~4000K,一般白色光管6000~8000K,而設計印刷行業則需要有5000K標準色光管。為什麼要有標準色光呢!

因為5000K色溫的光源:

(一)於可見光譜的中間,

(二)是色彩平衡的白光,

(三)不會偏重任何顏色,

(四)國際認可標準。

Qoo333 2002-06-22 06:37 PM

Re: Re: Re: Re: Re: 9300模式與6500模式??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Jason Ju


別逗了,向下沉淪!!哈哈!

我不會未經查證就批評別人,但是,別污辱我的專業和台灣的水準!

到google去查查,

你會發現,有些話要經過大腦想想!

通常印刷的要求WhitePoint是5000K及Gamma是1.8,懂嗎?

我們老師不混、我也不打瞌睡,那,你覺得是誰錯了呢?

p.s.

色溫即用以指稱其光色相對白的程度,以量化光源的光色表現。根據科學的理論,將一具完全吸收與放射能力的標準黑體加熱,溫度逐漸升高色亦隨之改變;黑體加溫到出現與光源相接近光色時的溫度,定義為光源的相關色溫度,簡稱色溫,以絕對溫度K (Kelvin,或稱開氏溫度)為單位。

光色愈偏藍,色溫愈高;如偏向紅則色溫愈低。一天當中日間的光色亦隨時間變化;日出後40分鐘光色較黃,色溫3000K;正午陽光雪白,上升至4800~5800K,陰天正午時分則約6500K;日落前光色偏紅,色溫又降至約2200K。於人工光源來分有鎢絲燈泡2000~3400K,一般米色光管2600~4000K,一般白色光管6000~8000K,而設計印刷行業則需要有5000K標準色光管。為什麼要有標準色光呢!

因為5000K色溫的光源:

(一)於可見光譜的中間,

(二)是色彩平衡的白光,

(三)不會偏重任何顏色,

(四)國際認可標準。


推! 推! 推!
終於有可看性的內容了.

fatfatc 2002-06-23 02:01 AM

Re: Re: Re: Re: Re: 9300模式與6500模式??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Jason Ju

色溫即用以指稱其光色相對白的程度,以量化光源的光色表現。根據科學的理論,將一具完全吸收與放射能力的標準黑體加熱,溫度逐漸升高色亦隨之改變;黑體加溫到出現與光源相接近光色時的溫度,定義為光源的相關色溫度,簡稱色溫,以絕對溫度K (Kelvin,或稱開氏溫度)為單位。

光色愈偏藍,色溫愈高;如偏向紅則色溫愈低。一天當中日間的光色亦隨時間變化;日出後40分鐘光色較黃,色溫3000K;正午陽光雪白,上升至4800~5800K,陰天正午時分則約6500K;日落前光色偏紅,色溫又降至約2200K。於人工光源來分有鎢絲燈泡2000~3400K,一般米色光管2600~4000K,一般白色光管6000~8000K,而設計印刷行業則需要有5000K標準色光管。為什麼要有標準色光呢!

謝謝提供原理,老實說常在調卻不知所以然..:D
我是從另一位業餘人士說出是因為東方和西方眼球顏色不同,
看的顏色舒服度而比較出的的色系,未經證實卻又有些道理????
不過現在好像傾向設計冷暖色系的調整了....不知是否有些道理???
還是要有些好文章增長知識才好:>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7:25 P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