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為何1989年影片能轉出HD畫質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100153)
|
---|
引用:
我也在想怎麼可能無限放大都不失真這種神奇的事 |
感覺當年拍攝的母帶畫質一般都不低,只是因為電視解析度沒那麼高,壓成高清你也看不出差異
就像現在拿4k,2k,fullhd,hd的影片在crt顯示器上讓你看,可能你也沒辦法說哪個是哪個 既然如此,也沒必要壓太高解析度 |
引用:
並不是這樣的. 底片上的感光乳劑曝光後產生的粒子(grain)比您想像的要大! http://www.optics.rochester.edu/wor...7/spr04/jidong/ 以ISO400的35mmx35mm底片來說, 理論上放到8Kx8K∼10Kx10K就會出現明顯的粒子了. 不過底片上的感光層和粒子大小並不是那麼均勻, 所以實際上大約5Kx5K就會有顆粒感. 這就是樓上網友提的35mm的底片數位化轉換的像素最高會抓在4Kx4K的原因. |
引用:
沒錯,母帶還在的話弄成UHD都可以. 就像我去年收Ghostbusters 30週年紀念版藍光, 發現畫質也是好的難以想像這是30年前的作品. :flash: :ase |
引用:
以前也以為底片實際解析度可以突破天際,數位相機幾百萬幾千萬像素根本不夠看,直到心血來潮嚐試將古早時期拍的相片數位化,發現不管是掃描或是直接相機翻拍都有顆粒啊 :ase |
為何1989年影片能轉出HD畫質
我記得這邊有人講過 是拍攝機器底片的關係
後來科技的進步 可以轉成高解析影片 但是又有一個時期的 拍攝機器底片 卻又不能轉高解析 這部分有賴 比較了解的人 解說一下 |
倫哥 :like:
|
查了日文維基才知道從這年開始NHK開始做類比HD節目試播
所以第2部(也就是樓主貼的節目那段)才有HD版本的節目帶 如果是SD版本的帶子再怎麼修也不可能有那樣的畫質吧~ (就像之前MusicStation某次特別節目播放了ZARD90年代在節目上演唱的片段 雖然製作單位強調"帶子特別送到美國修復增強過" 但是還是跟真正的HD節目有著相當大的差別阿~) |
引用:
我想這個才是正確的答案吧 原來日本這麼早就玩類比高畫質了 大概是早期CRT接色差端子看的那種類比吧 |
底片上的感光化學成分塗料
本身終究是顆粒狀 這就形成了一種天然解析度了 只是不知換算成數位常用的DPI會是多少而已 引用: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9:20 A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