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實至名歸的天才--陶哲軒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934770)
|
---|
再來講藝術和科學的比較,很多人講了很多,我同意,你們講得都很好,但這並無關我說的比較。
首先,現代人沒科學是無法活的,不要忘了,你用任何工具都是科學,用任何野外求生技能也是科學。 把人打成白痴丟到野外,純靠本能生活(如其他動物),人類有可能活嗎?就算可以,機率也是極低吧? 不管藝術和科學如何相輔相成(我從來沒說過藝術不重要),但這其中的差別是,藝術是依附在科學上的,沒有顏料就沒有繪畫、沒有文字就沒詩詞、沒有攝影器材就沒有電影........ 這是本質上的差異,而非不能比。這關係就像食物和調味料,難道你要說食物和調味料重要程度不能比嗎?但動物吃東西不加調味料不也是津津有味? |
引用:
孔子主要教的是做人處事的道理,做人的道理確實不能引伸到任意地方。 孔子講的是要如何對待父母、兄弟、朋友,要近君子遠小人,要如何讀書,還告訴你,子不語,怪力亂神....... 這些都是生活上很實用,且很重要的東西。 簡單地說,孔子就是教你生活與倫理。這些不好嗎?當然很好,但我們小學就知道,知識不是只有生活與倫理,還有很多其他重要的知識要學。 漢武帝罷黜百家確實是過頭了,只用一種學術思想來統一一切,本來就不合理,今天就算只用墨家、道家、法家,到了後世也是一樣亂七八遭。 不過我記得小時候有看過一則新聞,有國外研究單位找來一些權威人士票選史上對人類影響最大的十位偉人,孔子名列第九。不過那時年紀太小了,我只知道孔子,其他人就不記得了。 |
孔子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與思想家,如果說他只傳承一些做人處世的道理,未免將孔子之道看得太淺了。
弟子問仁,他可以針對每一個不同的個體欠缺的部份,給予不同又最合適的答案。 我個人對道家的學說浸***較深,如果只看表面,很多人都說道家的典籍譏諷孔子,可是如果讀深一點讀久一點,你會發現,很多學者都主張莊子其實並不鄙視而是很看重孔子的。 道家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相信孔子也摸著這個道理,因此「述而不作」,因為流於語言文字,道就有所偏執偏離了。孔子被喻為聖之時者也,他一定與道家相同,深明「道」千變萬化而無常形。 所以荀子指責孟子為孔門罪人,余亦深以為然。朱熹以降所傳聖人之道,不過是莊子所謂聖人的糟粕罷了,不值一顧。 |
引用:
所謂比較,是要存有區別實益 如果本質上就有差異的事物,比較起來並沒有什麼意義 就像拿蟠龍花瓶比電視遙控器要怎麼比起? 就算真的列單下去比,意義在何處呢? 同樣藝術人文與科學是不是真的有區別上的實益 這最根本上的問題就值得懷疑了 在人類發展史上也不乏由人文、藝術來推動科學的實例 或是交互一起發展的情形 而人類行為也很難單純用這是個科學行為或這是個藝術人文行為來分類 如二戰在「戰爭」這點上該歸於哪一類?是科學?是人文? 那之於這場戰爭不斷發展出來的新戰術、科技、武器,並持續征戰多年 又是何者發展了何者?何者依存何者? 最後終結這場戰爭的,是核彈?還是簽署的公約、審判? 你如何去分類這期中何者為純科學、純人文並加以比較? 以前唸書的時候,就有學弟問 民法跟刑法有什麼差別? 老實說,問這種問題表示走火入魔了 因為這是二個不同的制度,就算你認真去比也沒什麼意義 |
引用:
以藝術創作為本質的物品來說 . 若該藝術品使用了科技生產物為其表現材料或工具 如 . 繪畫創作中使用了科技顏料與畫布 . 電影製作時使用了科技攝影器材 (朱銘 用電動工具雕不鏽鋼) 則那些科技工具與材料則為藝術品的表現型式 藝術物的內裡本質與表現型式 . 是為依存關係 ..... 這種關係不叫依附 本質需要型式的存在 . 才得已彰顯 型式需要本質的存在 . 才有所構成 所以我們看人看心 . 賞文賞境 看繪畫或電影 . 會嘗試與創作者交流 (或稱作模擬創作者的精神思維) 以及攝影愛好者常云的 : 看攝影作品得看鏡頭後面的那顆腦袋 ....... 超越型式表象 總之 . 藝術創作品中 . 科學從來就不是主角 . 也不是內涵 ..... 如非 . 藝術依附在科學上 . 那還能叫藝術創作 ?? 另 ~ 1. 藝術創作必然需要型式 . 所以將受制於型式 . 或發現更好的創作精神 . 以突破自我 2. 創作初衷可改變 (質變) . 創作型式可更換 (不好用 . 就換另一種材料與工具) 引用:
不具有 ..... (藉引言抒發一些) 但值得注意的是 => 勤能補拙 如 Crazynut 網兄前述的 ~ 貝多芬 修改樂稿達8~13次之多 (創作中不可避免的動作) . 不算天才 儘管如此 . 他的創作一樣在最高階的音樂殿堂中響亮 . 與天才音樂家齊名 . 甚至超越 學習 . 也是這麼一回事 即使是庸才 . 只要他肯學 . 努力不懈的學 . 即將享有天才的能力 + 學習經歷與體會的細膩 在講授所學之時才能說得明晰 . 甚至帶有情感 因其所獲得的知識不是一蹴可及信手捻來的 .... 是要到處碰撞去吃苦的 而天才 . 若是怠惰不學 . 將會連庸才都不如 我這裡就有一位自小被教育部列管的數學天才 . 遭家人放棄驅逐出去 以自己的天份為傲 . 而看不起學門之下的普及教育 (教育庸才與凡才為英才之地) 成天玩一些數學的小把戲唬人以得贊賞與滿足 不曉得通過學門 . 方能找到自我天份的應用 + 提升之地 現在是連吃飯都有問題 . 失業期以10年為單位計算 .... 或者說 . 從來就沒失業過 . 因為沒就業過 另一個又是數學天才 . 活得比較幸運 .... 一樣不用工作 挨不住經濟壓力與家人的苛責 . 早早上吊自砍帳號去了 留下父母妻兒 .... 不知道是誰解脫了誰 ?? 我不認為社會沒有給他們機會 . 況且他們懷有天份贏在起跑點 . 自然獲得比凡庸之才更多的關愛眼神 那凡庸之人天份輸給天才 . 是否該要求更多的社會資源來幫助他們 ?? 龜兔賽跑 + 烏龜的跑道比兔子的長 ............ 良石得經琢磨雕刻後 . 方能成美玉 人類是非常仰賴學習的物種 . 學習的重要性總是優先於天資 天不天才 <= 我不會特別專注於此 . 我欣賞英才高過於天才 . 更厭惡英才被當成凡庸之才 + 凡庸之才自認為天才 + 不努力管它什麼才 天份能力的差別 . 並不決定著日後能力的高下 .... 天才要成英才 . 方是有用 引用:
那叫人因工程學 . 有本書以此為名 . 記得是大學讀本 . 您可以找來看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7...%95%88%E5%AD%A6 凡屬人創造之物 . 由人身開始出發(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 必須返回人身才有意義 不論是語言 . 宗教 . 道德 . 倫理 . 法律 ..... 流行3C品亦然 美學論Apple . 我認為太牽強了些 獷誥 . 行銷 . 群體對流行物的嚮往情懷 <= 很可能高估了流行3C品及名牌物的價值 不知道那種嚮往叫作群性(如盲目一窩蜂及同儕認同) + 個人趣味(如新奇感或操作愉悅感)[/COLOR] ...... 錯認為藝術或美感的領略 好的感覺不一定是所謂的美感 .... 以上給大家參考 |
其實我也很景仰貝多芬,雖然我不認為他是天才。
關於他的軼事我再補充一點吧,據說研究他的樂稿,一層一層揭開來,發現最原始的版本,其實跟最後面的定稿是一樣的。 這說明了什麼?我個人的解讀,貝多芬雖然有著音樂的直覺(這直覺不見得一定是天生的,也有後天經驗的培養),但他也不放棄探究其他的可能性。 科學家看了不覺得有點眼熟嗎?是的,這就是所謂的「研究精神」。而這也是貝多芬偉大的地方。 其實不同的「道」,到了極致之處往往都是相通的,何必彼此貶抑呢。 |
引用:
應該說是天才之能被吹捧了 . 唯其方能親近真理 ....... |
引用:
若是如此,那孔子比小弟想的更加偉大~ 只是後來弟子硬是替他出了一部論語,不知是好還是壞 :rolleyes: 雖然讓後世得以窺見孔老夫子的思想,但也因此被狹隘化了,後人多半只知照本宣科, 囫圇吞棗,拿著雞毛當令箭........到處去數落、要求他人 :jolin: 另外我個人對孟子也是有點微詞,感覺他有點偏執 :flash: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12:25 A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