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之前,先看The News Len上面的一篇文章,
為什麼我們都喜歡台灣,卻不留在台灣?
引用:
作者G WU
曾經在商業周刊的專欄部落格閱讀過一篇由黃齊元先生所寫的文章〈如果你年輕又有才華,千萬別留在台北〉,裡頭提到台北儼然成為「一個崇尚『簡單』、『慢活』的文化創意新都。」
看到這樣的描述,如果你是個年輕又自詡為「文青」的台北人,或許你會為此「讚美」而感到驕傲。台北真的很適宜居住,在這邊可以找到的是方便、人文以及其他國際大都市沒有的一股悠閒。
台灣,這個我們稱之為「家」的地方,有著讓人無法抗拒的吸引力。但這股吸引力,卻逐漸無法讓我們安身立命,漸漸形成一股推力。
就在最近,和我從小一起長大的好朋友,從澳門來到上海遊玩順道探訪我。這位朋友和我有著相似的背景:就讀同樣的國中、同樣的高中、搭了六年同一部校車上學,同樣都是英文系畢業、也同樣赴美留學。而現在,我們各自在不同的亞洲大城市工作。
目前的他,擔任澳門著名賭場飯店集團的業務發展部主任,從事VIP服務。就如同黃齊元先生文章中所言,他的基本月薪起碼有七萬多台幣(不含小費)。台灣的優質服務人才,就這麼被國際級集團「挖」到澳門工作了!
在澳門,他每天接觸形形色色的人,來自大陸的土財主、富二代、青年創業家,也有來自亞洲其他國家的豪賭客。他所在的位置,就猶如亞洲的拉斯維加斯。他也告訴我,真正讓他開了眼界,就是在澳門工作的這幾年,他領略到頂級客戶需要的是怎樣的服務。
在上海的那幾天,他一直電話不離手,為的就是服務他的客戶。所謂的「隨傳隨到」。在他身上,我看到的是精緻的服務意識。
我問他:「離開台灣工作好些年了,想家嗎?」
他反問我:「My homie,你勒?」
我們相視而笑,心中的答案不言而喻。
*
另一個故事是幾個月前,我接到來自一位美國朋友的婚禮邀約,而婚禮舉行的地點在台灣花蓮 。
我這位朋友很有意思,他是中國大陸移民美國的第二代,年紀很小就隨著爸媽移民,在美國受教育長大,大學畢業之後在矽谷著名的科技公司工作,兩年前被派駐新加坡。
中國大陸出生、美國長大、新加坡工作、台灣結婚。
我問他為何選擇台灣作為婚禮地點?他告訴我,因為他喜歡台灣的人文環境、喜歡台灣的小清新,所以他和未婚妻選擇台灣作為婚紗以及婚禮地點。台灣吸引他的,我想不僅僅是東海岸美麗的景色。
「然後呢?你會想來台灣發展嗎?」我問。
他說:「我們的下一站是中國四川成都,我要和我老婆在那兒創業,以文創產業為基礎。」
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早期美國移民的冒險犯難精神。
兩個不同的故事,一個是家鄉在台灣,另一個則是選擇台灣作為完成終身大事的地點。然而,台灣都不是他們就業的第一選項。
缺乏外來的刺激,台灣的經濟與社會已經多年呈現原地踏步甚至倒退的景況。越來越少外國人來到台灣,尤其是政府為中國大陸所設下的重重關卡,一併阻隔了外國人才到台灣工作的機會。因為我們害怕競爭!這樣的保護政策使得我們缺乏和世界的激盪和碰撞。漸漸的,人才留不住了、有創意的新點子也不來了,我們只能倚靠著失去優勢的代工和製造,這些勞力密集的產業。
看著越來越多離鄉背井的台灣年輕人,空有著一身的本事卻不被家鄉的企業青睞,遠走他鄉只為尋求更好的舞台。殊不知這一離開,回鄉之日已是遙遙無期。對於人才而言,出國工作看中的不僅僅是優質的產業環境,更重要的是職業的發展性。而台灣老闆口中的「共體時艱」,僅僅是拿來搪塞不思進取並且拒絕支付合理薪水的藉口而已。
台灣,我們的「家」,不再是安身立命的好所在;而我們回家的路,似乎仍遙遙無期……
|
為什麼呢?
我也一直很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但這個答案顯然太大、太複雜、也太難去回答了。
於是我也來說幾個故事好了,故事的角色是我認識的人,一個個、勇敢且努力的在台灣工
作和奮鬥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我大學認識的好朋友,就讀媒體相關科系,是個女生,因為雙修我大學所念
的企管系所以才認識的,就我所知,她的成績相當的好,以書卷之姿畢業於不錯的國立大
學,而就我在大學跟她共事過不只一次的經驗,我認為她就算出去就業,也應該會有不錯
的工作表現。
而在大學畢業之後,她進入了一間公關公司工作,公司名字不方便透露,不過以她當時全
職工作,忘記有沒有勞健保了,記憶中是約聘人員,薪水大約是26000、25000左右。
就我所知,她應該會有不錯的工作表現,而且不是工讀,全職工作,畢業於不錯的大學,
就任於還算知名的公關公司。26000的薪水,生活在台北,當時由於家境關係還需要兼差
在宴會廳當服務生。
26000的薪水,生活在台北,任職於知名的公關公司。
一年之後,她選擇回來學校在念研究所,一個是可能是因為家裡的壓力不再那麼急迫,一
個是因為,她看不到未來。
第二個故事是當初由於當初我雙主修了****科系,期間認識了許多相當優秀的同學。與他
們共事過、相處過的經驗,我覺得他們邏輯好、態度好、能力強。就我之前曾經在北京實
習的經驗,和在廈門比過個案的經驗,接觸過不少來自對岸的同胞來看,他們也真的堪稱
是人才。
畢業了,男生先去當兵,女生則投入職場。很多人,第一選擇都是台灣最知名的****公司
。那間****公司多難進?當初連一個實習的職位都需要同學們費盡千辛萬苦比賽、投件、
面試,才拿到一個卡位的名額。畢業後,許多人或是因為實習卡位,或是因為投履歷,而
進到了那間公司。
充滿熱血和夢想。
然後,五人工、三人做、兩人薪。
幾年後,當初進入那間公司的人,現在幾乎不復存在。
第三個故事,是我認識的一位相當優秀的運動員。他是我見過最厲害的散打選手之一,曾
代表台灣比過東亞運,為國爭光。也在大大小小的運動賽事活耀。他有著國內少數的B級
教練執照。
但是國家卻沒有對於他未來有任何保障和規劃。他找不到任何進入學校當體育老師或教練
的機會,因為要進入那些地方,需要的不僅僅是教學熱誠跟國家頒給的證照而已,需要的
是人脈。
但他還是將所有的熱情都投身於運動產業。一開始任職於健身房,他說當初同期跟他一起
練習的優秀運動員,有些不是礙於現實去找其他的工作、或是做粗工、或是在健身房。像
他一樣還在教散打的,幾乎沒有。
後來健身房結束之後,他說他還是放不下對於散打運動的喜愛和熱誠,用自己家裡的空間
開設了一個小武館,依舊進行武術教學。這些年,我和這位亦師亦友亦兄亦弟的好友練習
。看著他四處教拳,看著他起起落落。但是他眼中的熱情和光芒卻從來沒有絲毫削減。
最近這幾年因緣際會,他找到一個學校讓他擔任校隊教練,我以為他生活會比較穩定。但
他依舊要四處奔波教拳。我上次見到他,得知原來連他的薪水都沒有定期發,體育協會和
學校之間的金流並不明顯。他默默地說,其實他是在虧錢在做。
一瞬間,我覺得眼眶有點熱。
他帶著的校隊隊員,有一些是家庭狀況不太好,有一些是兄弟姊妹之間有所問題,有些父
母在大陸工作。他以一個教練的角色,扮演著這些處於國中階段心緒最不穩定的兒童們一
個大家長的角色。他是他們的教練、他是他們的哥哥、他是他們的家長。我陪著他們練習
,在結束的時候,他甚至會指導那些學生遇到的問題。告訴他們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國
中這個階段,或許會因為這幾句話、這幾堂課、這幾次練習,讓這些孩子不至於走上錯路
。
而這些年四處奔波,辛苦到端午連假也無法休息。有著老婆和即將滿一歲的小孩,我這個
令人尊敬的朋友,眼神依舊沒有遺失光芒。
他是我見過最好的散打選手之一、也是我見過最好的教練之一。他將一生投入他最喜愛的
運動。
國內總是口口聲聲要發展運動,卻又推展的如此不確實。認真比賽的選手,沒有任何退路
,沒有任何退場機制,沒有完善的比賽制度。總是想播報台灣之光,真的成千上百個選手
裡面,出過多少個台灣之光?而那些台灣之光,那些金牌得主,現在又在哪裡?
對比我朋友充滿光芒的眼神。
國內的運動環境,竟是如此的不善。
第四個故事,是一個大學的朋友們。任職於一個不錯的市調公司,大家都覺得他的工作應
該算是不錯且穩定。但幾次跟他私下吃飯的時候,他跟我們說,他覺得他生活在大學過後
、畢業後,就停了。他沒有什麼短期的目標,因為這些目標他能操作的空間實在不大。他
跟我說,他常常在想,難道一生就這樣了嗎?以後就算加薪了、升職了?生活真的會有什
麼變化嗎?
他跟我說,他看不到未來,也不知道未來在哪裡。
第五個故事,是我一個學長。在國內相當知名的大學一路念到博士,是理工科系的。博士
念完,兵當完了,卻發現找不太到什麼工作。公司的說法是,他們這個工作,請到碩士就
可以了,請到博士好像有點大材小用,薪水又要更高一點,實在是不划算。
還有公司酸溜溜地跟他說,既然這麼厲害念到博士幹嘛不去教書?
既然這麼厲害,幹麻不去教書。這是我們對博士的態度。
幹嘛不去教書。
第六個故事,是很多很多的朋友,在考公職。有些人是大學畢業之後就立志要考,有些人
是工作一陣子之後,又回來考公職。每年台灣都有一批又一批廣大的公職大軍。
說真的,公家機關,鐵飯碗,薪水好,又準時下班。我真的也心動了,光是衝著準時下班
這一點,我就心動很久很久。但是真的太難考了,供不應求。說真的,當初我在當兵的時
候,死做活做,雖然也就19000的薪水,但是結束時我還是能存個7、8萬。想到我做一樣
的事情,如果簽下去,馬上多了三倍。某些時候,我還真的有點動搖。
連軍中這麼詭異的環境都能讓我動搖,我真的完全能理解那些考公務員的人的心情。
台北居,大不易。
第七個故事,是我大學時候認識許多外籍朋友。有來自澳門和香港的朋友,還有來自法國
、俄羅斯、宏都拉斯、瓜地拉馬的朋友。他們都很喜歡台灣,但我澳門的朋友,一個個,
毅然決然的還是回去澳門,雖然他說比起澳門,更喜歡在台灣生活,但是澳門的薪水還是
硬生生高了許多。
另外一個瓜地拉馬的朋友,相當優秀,也非常努力學中文。但是因為台灣限制外籍人士要
在台灣工作,第一份薪水,月薪要有五萬台幣以上。對比現在能找到的工作,最後他還是
離開了台灣。
他想留,卻無法留。
最後一個故事,其實大概還有兩百個故事可以講,但是最後還是講講我看到的一個故事。
我大學的時候很幸運能夠跟著一個很優秀的教授到一家公司當顧問。期間的內容我就不贅
述了。讓我最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情,是我曾經聽到他們總經理說他們某個案子完成之後,
大約利潤是以百億來計算的。
沒聽錯,利潤是以百億來計算的。
而後期我因緣際會得知的員工的薪資資料,我大略看了一下。
員工薪水,大概30k上下。
利潤幾百億。
以上這些故事,我是想拿來向我那些勇敢在台灣奮鬥的朋友們,那些年輕精彩的生命,那
些汗水淚水致敬的。他們一起為著台灣這個地方努力。
而這些就是台灣,我們的大企業,我們的政府,回報他們的方式。
我很愛台灣,也很喜歡台灣的便利、人文聚匯的文化、溫情的微小善意。
但是我想離開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