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tedChen
Junior Member
 

加入日期: Mar 2002
文章: 739
我來推Tim Burton好了 ~~~

tim作品年表
Vincent (1982)
Frankenweenie (1984)
Pee-wee's Big Adventure (1985)
Aladdin and His Wonderful Lamp (1985) (TV)
"Alfred Hitchcock Presents" (1985) TV Series
Beetlejuice (1988)陰間大法師
Batman (1989)蝙蝠俠
Edward Scissorhands (1990)剪刀手愛德華
Batman Returns (1992)蝙蝠俠大顯神威
Ed Wood (1994)艾德伍德
Mars Attacks! (1996)星戰毀滅者
Sleepy Hollow (1999)斷頭谷
The Man with the X-Ray Eyes (2000)
Planet of the apes (2001)決戰猩球............暴走了


波頓是美國加州Burbank長大,1958年8月25日生,
爸爸受僱於公園管理處。
環境談不上富裕,卻也不窮困,
可以允許小波頓課餘泡在電視前面,
看遍了自從有影像媒體以來的
卡通片和恐怖片,黑白與彩色;

然後一丁點兒大就開始畫漫畫了,無師自通,
高中贏得迪斯耐提供的獎學金,
進加州藝術學院專攻漫畫卡通製作,
到了二十歲,開始在迪斯耐做漫畫卡通學徒,
二十二歲時以六分鐘長度自畫的
卡通片《文森》(Vincent),得到大獎。
波頓算是正式「出師」了。

「文森」鼎鼎大名,在美國人盡皆知,
是演恐怖片的影星文森普里斯(Vincent Price),
此人乃波頓最崇拜的偶像,拿他做範本,畫成了《文森》
如果你看過波頓導的
《愛德華剪刀手》(Edward Scissorhands ,1990),
那位沒來得及製造完愛德華就心臟病去世的古怪科學家,
就是文森普里斯飾演的:

即使在人才濟濟的好萊塢,波頓也算是稀世英才。
他的電影交融了卡通與恐怖兩種性質,
使觀眾完全接受其虛構性,
然而故事卻往往入情入理,讓人迷醉在它們的真實性中。

波頓是個「怪上帝」(weirdgod),
創造出的角色無不特立獨行,各有其言語與神情,絕無重覆,
以此交織出其光怪陸離的影像生命。
細看《愛德華剪刀手》,
串場人物之多(尚包括很多平凡的主婦、主夫),
你並不會搞錯誰是誰;
或是《聖誕夜驚魂》(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1993),
全是布偶造型,其性格、表情與動作皆一氣呵成,
彼此間毫無重複之處。

除了波頓使人物有極突出的驚訝效果,
他還在電影中打破了善與惡的界限,以及陰界與陽界的藩籬。

換句話說,
時間在他的電影中並不存在,距離本身亦不循物理原則,
事實上這是非常「卡通」的,但亦令人充份警醒到:
佛說每世皆包含「累世的因果」,
故而給人一種特別的毛骨悚然。

《蝙蝠俠Ⅰ》(Batman,1989)中
粗暴的反派小丑傑克(傑克尼可遜飾)說:
「我死過,而這是個很好的經驗。」
可充份代表波頓的哲學:
生亦死、死亦生的人之形式之虛無化。

他的電影中,充滿了以陰界視角來觀察陽界,
以惡之立場來質詢善的睿智,
沒有場域純粹分別展示陰界與陽界,
也沒有人物純粹定義屬於善或惡的範疇。

不少影評人誇讚《剪刀手愛德華》,
說它是個講道德教育的電影,
手是剪刀的愛德華,
初到人間時因為他的道德中立,鬧了不少笑話,

譬如說,
愛護他的人家教育他,
假使你在路上看到一個錢包,四下無人,
你可以有三個選擇:
(一) 飽入私囊,
(二) 撿起來,送給你喜歡的人,
(三) 送交附近警局,你該怎麼做?

愛德華答(二),
因為造他的怪科學家已賦予他一顆會愛的心,
道德卻是社會性的,
人與人之間約定的,是另一碼子事。

惡人遂利用他的道德「欠缺」,唆使他犯罪,
使他逐漸不見容於原本同情他的人;
不知者無罪,知者卻永遠易於成為操縱者或偽君子。

其實這部片子的控訴內涵是更深邃的,
說明人為世界的局限性,
人的物質和精神,已在無數不知不覺的制約下定型,
以致任何異常者根本沒有存活其間的可能。

《蝙蝠俠Ⅰ、Ⅱ》
(Batman Returns,1992,此片中文版譯為《蝙蝠俠大顯神威》)
改編自肯恩(Bob Kane)的四格漫畫,
兩片的服裝、化妝、造景、音效、取鏡、剪輯,
皆已列入電影史最輝煌的一頁,是電影後進的必學之作。

至於內容部份,
發生在適者生存的水泥叢林(高譚是「紐約」的俗稱),
人們的表裡不一、是非不分,已成為高度文明的象徵。

蝙蝠俠、貓女、企鵝王等,都是環境扭曲下的產物,
他們都像人也不像人,被強烈的殺念給籠罩著,
主要是不知快樂為何物;
因為在一個人際的社會,為求膚淺的和諧,
快樂一如悲傷,是容易作假的。

蝙蝠俠與貓女都有兩個身份,
他們無法與自己和解,故分裂為二;
企鵝王本是棄嬰,
被丟棄於山溝,在地下道中長大,
手似企鵝般有著長鰭,怨毒之心充滿著他,
因無法了解自己或分解自己,
故祇能有一個不安的身份,不惜將更多的人帶往地獄。
這些人物影迷們難以忘懷,
其意義已不止於成人的心智娛樂。

基本上,
《蝙蝠俠Ⅰ、Ⅱ》所強調的是對於機械時代的質疑,
高上雲霄鋼骨建築的地面,可能蠕動的是猥瑣卑賤的人物;
有的人昂然踏上舞台,有的人服侍於後台,
有的則淪落到後台出口處的暗巷,
有的上街、有的阻街,有的明偷、有的暗盜……。

資本主義的光鮮亮麗背面,可怕地藏納著層層污垢,
每個人都是罪犯,卻沒有人承認犯罪。
波頓不相信救贖,時時作弄上帝,
甚至還效尤《舊約》,
讓企鵝王綁殺名人的長子以資報復。
上帝,有時也會不分青紅皂白地殘酷,更何況人?
     
      
舊 2002-07-13, 09:01 AM #61
tedChen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