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Ed.
Master Member
 
Ed.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Dec 2000
您的住址: 台北市
文章: 2,085
接續前面的發言.
先感謝wtaing兄提供的圖片,顯見閣下收藏資料豐富的程度.
基本上,在下都是用同一標準來評斷所看過的空戰片.如前所言,"筧橋英烈傳"與"英烈的歲月"是細分下不同的空戰電影,本不必相提並論.如果當初不標榜是史實電影,不用真實姓名,尚不致令人反感.但既然要 以真實人物,真實史事作題材,就不可過分背離客觀事實,否則就是一場胡鬧."英烈的歲月"雖是杜傳的情節,但背景卻都是有稽可考,當作輔助資料亦不為過(肯定一下演員在開拍前所受的軍事動作訓練).
"筧橋英烈傳"的缺失,就敝人記憶中所及,試舉幾點:
1.抗戰時期中國空軍並未有混凝土跑道機場,這基本上是噴射時代的產物.選擇空軍官校是一大錯誤,其實像已廢棄虎尾機場場地仍是草地,更接近當年機場實景.
2.對當時驅逐機飛行員而言,英麥曼等特技動作早在航校高級班就學過,不必等到部隊訓練才接觸到.
3.地勤人員的服裝,根本就是民國六十年代的空軍地勤人員操作服.
4.'空軍軍歌'是抗戰勝利後,三十五年才創作出來,二十六年的飛行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
5.蘇製I-16戰鬥機航程只有600多公里左右.劇中I-16竟然可以從西安經安康(事實上根本不需要)再到周家口後,竟然可再升空作戰.(請自行用尺在地圖上測量)
6.I-16機上無無線電通話裝置.
7.I-16的啟動是採電門啟動,就算要以人力拉橡筋啟動,至少要五六人才行.(高志航的陣亡就是因不肯認真虛心接受蘇聯顧問的機械銜接教育,在因雨停留周家口期間又疏於注意電瓶電量,日間疏於警戒,致遇襲時無 法即時開車而亡)
其他劇情不合理與不實情節不一一細表.

關於藝術表現的缺失之評論,為敝人力所不及,BEE兄的評論將更為詳盡.個人以為他的軍學常識雖有待加強,但電影藝術評論卻有其獨到之見解,值得參考.只是不知他老大人是否願移樽就教.

關於閣下此網頁的建議,如下:
1.中日空戰的戰果簡介,既然知道參考"關內陸軍航空作戰",為何不將"日軍對華作戰紀要叢書"其他相關初期空戰的戰果資料與國內的戰果資料作對照?
2.所有參考資料何以未出現劉文孝氏之"中國之翼"系列叢書,"空軍抗日戰史"等書籍?又過去"中國的空軍'雜誌經常有親歷其役者回憶文章,多少彌補未能親訪知缺憾
3.開戰初期日軍只有八九艦上爆擊機,陸軍的九八輕爆機投入戰場已是抗戰中期以後.機種考證需加強.
4.吳東權的書與電影一樣糟,對時代背景資料,例如:高志航與白俄女嘉麗相識於滿洲里之歐亞航空站,但實際上歐亞航空公司成立於北伐後,故當時何來歐亞航空站.可見幾無考證,無論從史實或文學觀點,無甚參考價值.
5.影片的敘述內容,猶如昔日愛國口號教條照本宣科複述,與其他影片介紹之態度與水準顯有不同.雖有批評亦不過轉述昔日他人之隔靴搔癢之詞.

另外,當閣下再為此片辯護時,請不要以'我是軍人子弟'為藉口.敝人的友人有不少是軍人子弟,他們的觀念並未如此狹隘.
以上若有得罪之處尚請見諒,實乃看在閣下為史學人之份上,故期許亦大,難免有過責之處.

Toks34兄:又佔用閣下如此多的討論空間,再次致歉,敬請原諒.

[這篇文章曾被 Ed. 重新修正編輯過 (時間 02-02-2001).]
舊 2001-02-02, 10:08 AM #35
Ed.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