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儲存媒體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20)
-   -   請問買硬碟櫃+硬碟好還是直接買單顆外接硬碟較好?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131220)

arnor1024 2017-07-01 06:10 PM

請問買硬碟櫃+硬碟好還是直接買單顆外接硬碟較好?
 
一直以來都是買3.5"的外接硬碟,目前有4顆分別是,3∼5T

最近看到伽利略的四層鋁合金(我不用組RAID 磁碟陣列),一台3千多,

想請問單獨買外接硬碟即可,還是用多層式的外接盒較優呢?



自從亞馬遜要每TB收快60美金,目前的想法是:

(想買一個8T的將比較重要的資料放一份,應該放不滿,然後平時不通電不使用,

其他硬碟放一份,一般正常使用,如果是家庭照片/影片就丟雲端再一份。

影音相關如果有很喜歡再備份,不然就是慢慢刪除了吧!)

厝漢 2017-07-09 06:44 AM

我是用 伽利略的四層鋁合金 的那個 前陣子買的,我覺的還是買 伽利略的四層鋁合金這個好
因為我目前外接硬碟共有 2tb x2 640gb x1 120gx3 平常都直接插在 usb 上當我的外接硬碟

一開始沒有很多顆時還好 直接愈買愈多顆 除了 usb port 會不夠 最重要的是怕沒地方放。後來我在買最新的 4tb 時就改成 伽利略的四層鋁合金 外接盒了。而且 3.5吋的速度真的快 。比2.5吋的外接碟來說 copy 資料的爽度就是不一樣。

最重要的是我接下來三顆 如果還要在買的話 有位置可以放了。我想我未來會漸漸的把外接式2.5吋給汰換掉吧。

arnor1024 2017-07-23 12:23 AM

這兩週考慮很久,決定還是先從雲端拉回自己的硬碟,

依建議買了

伽利略的四層鋁合金 ,加上合賣的

【Seagate】桌上型 4TB 3.5吋SATAⅢ硬碟(ST4000DM005) +
【Pioneer 先鋒】APS-SL2-N 120GB 2.5吋 SSD固態硬碟

兩款都有特價。三項加起來不到8000

希望後天收到,一切順利∼

剛好將備用主機的系統碟換成SSD的,有比傳統硬碟快就好。

主力電腦用的是INTEL 240G。

本來想直接裝一棵8T的,但風險有點大。之後就以4T為主,多備份幾棵嘍。

我備用電腦有買一張擴充卡USB 3.0的,讓外接硬碟穩定很多,

所以這個四層式的,就可以沿用了,給您參考,也謝謝您的建議^^"

j0407e 2017-07-24 08:46 AM

這種時間久了就怕硬碟櫃電源出問題.....
另外...這種硬碟櫃變壓器是做在硬碟櫃裡,還是直接做在電源線上,
不知道哪一種比較穩定?

3eye 2017-07-24 04:08 PM

偶因為想省錢 , 也為了讓硬碟用久一點 , 所以做法是盡量不要去

通電 , 偶買了二條 PHILIPS 六孔有電源開關的延長線 , P 家優待

時買的 , 一條399元就買到了 , 電腦主機 , 螢幕 , 喇叭佔了三孔

所以有九孔可以接外接碟 , 目前是接了八台 , 所以二個插座有八個

變壓器 , 做法很簡單 , 六台插主機 , 二台的接頭用小密封袋包好

八台外掛碟都有做目錄 , 用DirPrint把八台的目錄做成一個文字檔

當我要找那一個檔案時 , 自已也不知道有沒有檔案 , 就可以用記事本

的尋找功能 , 打入一或二個關鍵字 , 就可以知道檔案在那一台外接碟上了

每個變壓器上貼一張小貼總 1 -8 分類 , 線也要整好 , 不要踢到或拉到

把要找的硬碟在插座開關打開 , 把檔案 COPY 到主機硬碟 , COPY好

就退出外接硬碟 , 10秒後關插座電源 , 這樣可以讓每台外接碟保持很少

動的狀態 , 也比較不會壞 , 有需要再讀出來就好了 , 而且一定要買3.5的

PMR 的外接硬碟 , 4T 或 8T , 最好買 4T , 比如新黑鑽 , 好用又便宜

最近買的新黑鑽是4T單碟2TB的PMR版 , 2碟的使用下來安靜又不熱

真想再多買二台 , 等下次優惠了

冰的啦魔王大人 2017-07-24 07:23 PM

買單顆的可抽換式外接盒啊,
一個幾百塊而已,裝滿資料後就拔掉 插上另一顆,冷儲存

還有樓主怎麼會買最不敢推薦的死雞排硬碟呢?!
國外都有幾萬顆測試報告了啊。

Zephyr 2017-07-24 08:51 PM

現在的硬碟不常用久久不通電 ,哪天掛掉的都不知道 ... :fear:

不要問 2017-07-24 11:00 PM

硬碟我是用抽取盒但不用熱拔插作業,開機前裝上關機後拔除反正也沒多少時間

arnor1024 2017-07-25 12:45 AM

我的想法是,與其賭一顆硬碟不會壞,不如在預算內多備份。
所以我把原本要買外接8T的預算拿來買:
外接盒+一顆希捷4T+120SSD(這個是撿到的)

以往都我是WD內接藍標的忠實客戶,當時口碑真的很好。
後來綠標的我沒買過,但也是聽到說災情不斷,加上新的4T藍標是綠標改的。
然後現在還出紅標、紫標、加上原有的綠藍黑一堆標的(紅標也有災情),
搞的我超亂,所以先不考慮WD。
Seagate推SMR疊瓦技術 WD/HGST推HelioSeal氦氣填充技術,目前都不敢碰。
推薦還是PMR的4T較穩定。

上一顆WD藍標1T我是用單顆外接盒(這棵5年),也在上個月掛了,
應該是外接盒使用太久,應該用了有7、8年了,
以前只知道通電就可以繼續用,沒考慮變壓器老化的問題,所以一起淘汰。
之後我會注意的。

之前汰換下來的WD 640G和500G目前還是頭好壯壯的,當備用機的系統碟和BT碟,
這次的先鋒SSD就是要來取代備用機系統碟,
(生產年月還是2017年3月,三年保)有訝異到,
原本還擔心是銷庫存,這個算很新吧。

目前我手上的全部都是死雞牌的外接碟BACKUP系列的3、4、5T的都有。
除了有一台用快2年保固內出現壞軌,跑去原價屋換一棵新的回來,
其他的表現都很不錯耶!

但越來越多顆,不好放,我之前也像3eye大的作法一樣,
單顆編號和專屬線材。
但散熱和擺設對我是個大問題,單顆的散熱不佳,一般待命都40度以上。
且不想堆疊存放,5、6顆擺在一起覺得有亂,且同時接電腦要整理傳輸資料,
只試過3顆同時。但一堆線材及插拔覺得麻煩。

我使用硬碟的方式都是整顆使用,不分割,用資料夾區分,
所以以往我新的硬碟我會拿1-2T來作重要資料備份,剩下的再來作一般使用,
這樣我一般依資料重要性會在不同硬碟分別有2∼3份的備份資料,
防止單顆硬碟掛掉。

之後會傾向回頭刪除重複及不想再保留的檔案了。
滿了再買一顆,這樣一年的資料量約2顆硬碟夠,平均6∼8個月一顆4T。

以上是我的硬碟使用概況,跟大家分享。


再來是收到貨物的心得,純文字:

今天我也收到外接的全鋁硬碟櫃了,折扣到3千多可以接受,除了外觀有喜歡,
他的變壓器是外接的,蠻大一顆的,以後會注意年限,定期換。
對了,這咖有支援熱插拔,但我從來不會想這麼做。

這咖4層各有獨立開關,我是用來作冷儲存的沒錯,有要存檔再打開就好。
線材不用一直抽換,後面有大風扇,加上材質鋁製,散熱較好。
目前單顆,冷氣房待命一個下午約在30幾度,
比一旁同環境的外接單顆硬碟都破40度有差。

會買到4層是因為"懶的換",一直抽換硬碟也是一種磨耗,
所以就覺得這咖適合我,但我目前沒勇氣買到8T,
不要說掛掉,有問題一次要轉這麼大量的資料,我也很頭痛。
所以目前改變的方向是,以4T以上為主,慢慢塞滿4顆,
之後滿的,確認是要長期保存的,就取下放防潮箱。
定期通電檢查即可。也是一有問題馬上換,即使壞了,
一定要保留的工作資料及家庭影音。
我會有其他硬碟備份,甚至是雲端也一份(目前被亞馬遜陰了)。

有GOOGLE的企業帳號,無限容量的,一年要3650,這個價格,
我會選擇每年買顆4T來備份,對我來言,
這幾年內,極度重要需要備份的資料應該不會超過4T吧。
我目前的想法是:
真的會同時毀壞5、6顆硬碟,那代表一定發生不可挽回的天災人禍,
到時,這些資料應該存在與否都沒意義了。

這段是我看到的,供各位參考:
Backblaze 的測試報告其實只供參考,原因是不同品牌的取樣數目完全不同,
例如 4TB 為例 Seagte ST400DM000 硬碟佔了 34,738 台,
但 WD 旳 WD0EFRX 只使用了 75 台,因此計算故障率絕不公平。
然而,如果你說這家公司偏向使用的品牌,那就是 Seagate 了。

壞這麼多,這家公司使用最多的還是Seagte 的,我認為是在售後服務上。
且3萬多台和75台的損壞機率,怎麼比都不對吧。

最後硬碟,我是因為原價屋有快換,我住宜蘭,往來還算方便。
(台北有希捷的服務中心,所以原價屋換硬碟業務有轉過去,
其他縣市好像還是維持快換),主要是有問題可以迅速解決。

硬碟有價,資料無價的話,就多備份吧,我也是掛了一顆多年照片的硬碟,
才願意多花時間和精神在這上面的。

以上是我的想法及作法,有任何錯誤請指教及見諒,
謝謝大家給的意見,也提供我的給大家參考,謝謝。

3eye 2017-07-25 10:15 AM

正規的作法是對的 , 硬碟櫃 + 專用風扇 , 再買適合的內接硬碟

以自已的意願去作搭配 , 也比較整齊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5:20 P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4。